歷史博物館常常對一些歷史人物帶着固有概念,但當離開校園後,閱讀得夠多其他著作時,就會發現,其實許多時候都得看到底是誰的主觀點。
因為有好幾位朋友都推薦着,所以在巴黎旅行之路途上,我看了張戎的《慈禧》。之前已看過張女士和其丈夫哈里迪(Jon Halliday)合著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就對他們印象深刻(可是一直沒有看她的成名作《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
增設海關稅收制度
大家對慈禧的印象,許多時候還停留在「垂簾聽政」、「挪用軍費興建頤和園」和「幽禁光緒」等事件上,坦白說,就是個千年老妖。
但在張戎的筆下,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慈禧。從各種文件和證據顯示,推動中國開放現代化的推手,正是她。在慈禧主政的年代,她一直平衡着各方勢力,還採用洋務大臣。當然,許多人會以她鼓動義和團一事去判定她,無疑這是她對當時世情之偏執而發動的一個災難,但我們亦不應該因為此事件,就抹殺了她推動的其他事情。
正因為慈禧是個複雜的人,世人不好評價,大家才選擇性記憶,把洋務運動等事情的功勞,都歸給她的下屬,彷彿所有得她批准才成事的事情,都是別人的意見;但錯的,就都是她。
試想一下,在一個封閉的帝國中,慈禧與皇后慈安一起奪權後,大膽起用了外籍人士擔任海關官員,並建立稅收制度,讓當時的國庫收入增加了一倍。即使是乾隆盛世的時候,稅收也只有四千多萬両銀子,但慈禧執政後,就高達八千多萬両,而其中三分一就正是來自海關稅收。
到了1889年,慈禧退居幕後,歸政給光緒掌權時,她獎賞了百多位當時健在或已故的官員,而名單上的第二位,就是海關總稅務司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t)。這樣大膽的任命,在過去是不曾發生的。
中國唯一的男子漢
慈禧每次拍照時都面容拘謹,但看得出她內心其實是個狂野的人。正如她歸政後,給自己起了個「老佛爺」的稱號,要求各人都要以此稱呼她。
慈禧愛看戲,於是邀請了大量民間戲班進宮演出,並正式規範了京劇的表演模式,讓其變得專業。過去的京劇總是開幕不準時、化妝粗疏,台上的演員還會跟朋友打招呼。慈禧把這些都一一改正過來,要求演出必須準時,有誰不遵守,就直接拉下台打。她還建立了京劇的女主角,參與創造京劇《楊門女將》,主持將崑曲的一個劇本,改編成一百零五齣的京劇劇本。據當年參與改編的人表示,慈禧根據崑曲原本講解,由宮中識字的人「分記詞句」,寫成京劇劇本。
由此可見,慈禧並不像那些傳統清裝電視劇或電影中的死板。當年甚至有法國評論說,慈禧是「中國唯一的男子漢」。
其實慈禧當年亦大膽的跟保守勢力斡旋,而世人對她的保守形象,主要原因是她追捕康有為一事所造成。但根據資料顯示,慈禧和康有為在變法問題上,並沒有矛盾,她沒有阻止康有為搞改革。二人真正的權力之爭,其實是因為康有為要大權在握,於是六君子等人計劃發動政變,暗殺慈禧。而在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逃亡後,一直在海外演說和訪問中,不遺餘力地製造有關慈禧的不實之詞︰「從毒死慈安、氣死同治,到逼同治的皇后吞金自盡;從『男妾無數』,到令太監『裝為狎客,與相淫樂』。」這些都是康有為的宣傳,讓大家對慈禧有誤解。而康有為在流亡海外後,大量修改了戊戌時代的作品,把立憲、議會等內容都加進去,寫成了《戊戌奏稿》。
張戎女士的《慈禧》,心思縝密,把近代中國風起雲湧的宮廷鬥爭躍然紙上,讓人們彷彿親歷其境。當讀過後,就會知道世界上,一定程度沒有形式上的進步,只是換了個方式來重演而已。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本欄逢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