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支付血戰在即(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流動支付血戰在即
(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流動支付在其他國家已經盛行兩三年後,香港電訊商先後加入這場戰役。繼2013年底3香港與花旗銀行合作推出「3 Citi Wallet」之後,今年又有三家電訊商推出手機支付平台──6月中移動與信銀國際合作推出「CITIC流動錢包」服務,本月初香港電訊推出手機支付平台「拍住賞」,數碼通又推出手機銀包「KISS」。
然而細看這幾個手機支付平台,仍然局限於很狹隘的「流動支付」理念,落後於先行搶佔市場的支付寶、微信錢包、Apple Pay等同類服務。現時看來,KISS的支付理念更靈活,使用亦更加方便,真正體現了流動支付的優勢。由於拍住賞、3 Citi Wallet、CITIC流動錢包需要透過NEF功能進行,需要更換SIM卡和暫時無法支援iPhone用戶之外,更僅限於在商舖內拍機付款;相較之下,KISS支付是通過手機App與自己的終端機連接進行消費,現有的手機系統均可使用之外,亦不限於在店舖內拍機付款,可以遙距找數。無怪乎,數碼通行政總裁黎大鈞日前寸爆拍住賞為跛腳。
其實,自2012年金管局委聘顧問在香港建立近場通訊科技(NFC)流動支付基建後,李澤楷一直致力於手機支付的開發,2013年PCCW率先將八達通整合大SIM卡之後,今年又推出拍住賞程式。然而,兩三年之間流動互聯網已蔚然成勢,NFC和藍牙等的近距離無線通訊理念和架構已經落伍──3 Citi Wallet早已成為一個失敗案例。
此時中移動與香港電訊推出的手機銀包都仍然依賴NFC技術,其實是仍停留在有線網絡主導的前智能手機年代,未能體現流動互聯網年代智能手機的優勢。再者,八達通經過近20年的發展,早已在各零售、交通領域打通渠道──港鐵系統可使用NFC功能之外,AnyTAG NFC Launcher之類的App更是將八達通本身變為一個NFC tag,可隨時調用八達通的支付功能。這種情況下再推基於NFC技術的手機銀包,其實是對撼八達通公司,需在本土化方向上做功課,才可能有一線生機。
幾乎所有的線上支付平台都致力於O2O(Online to Offline)的突破,而O2O最重要的是打通線下的各大消費領域。此時,本土化的挑戰就至為關鍵──這亦是支付寶、微信錢包等在大陸通行而在香港市場拓展緩慢的原因。拍住賞與759阿信屋推出的半價優惠合作,便是發揮本土商家優勢的第一步──若能夠在連鎖超市、公共交通、餐飲、賬單繳費等領域打通渠道,才是真正找到出路。屆時,公眾就可能會因其提供的便利眾多而忍受其缺陷了。自然,若KISS或支付寶等平台領先一步打通本地市場,拍住賞這類服務就難有前景可言。此外,KISS網上推廣與支付相結合的理念,其實是Groupon支付寶結合,整合了線上推廣資訊,的確是一種進步;然而相較於支付寶、微信錢包囊括社交、促銷、支付、理財、網購等眾多領域的超強版圖,這仍然是太過狹隘的流動支付理念。
香港本土的手機支付平台能否殺出一條血路,在於能否在本地的線下市場找到相應接口──香港電訊與阿信屋半價促銷,正是香港電訊燒錢補貼商家與消費者的開始。越來越多電訊商加入流動支付大戰,類似快的打車、Uber燒錢補貼司機與乘客的混戰,可能會很快出現。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