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人言無畏】
每當報道提及陳紹鴻,離不開小一入學派位、跨境學童和雙非。皆因他除了是校長,還兼任兩屆北區小學校長會主席,擔當教育局與區內校長的溝通橋樑,還有應對傳媒的發言人。
2015年8月17日,陳校長一如以往一大早回校,但不用再處理校務,而是執拾東西,因為9月起,他不再是陳校長,與效力40年的上水惠州公立學校說再見,以60歲之齡享受退休生活,跟太太周遊列國。自稱做校長「太腍善」的他,也曾就北區殺校事件大動肝火,批評教育局缺乏支援、政策不公。他的經歷,就是北區小學教育的歷史冊。這位北區小學校長「首領」,預科畢業後考進香港教育學院,畢業後到童年長大的上水區當小學教師,教體育和數學兩科,一做便是40年。
10年前他升任校長,名字開始出現在傳媒報道,源於跨境學童爭議。2009年至2012年,正值雙非和跨境學童高峯期,惠州公立學校報名日多達三、四百名家長在門外排隊,人龍長達100米。學位不是先到先得,但排前列的家長,早於清晨時分已在校門外守候,連陳校長也覺得她們「不理智」。令他記憶猶新的,還有多年前有位住在學校附近天平邨的「港媽」,向他哭訴被派到大埔的情景,被攝影記者拍到,事後陳校長剪下該則報道,存放在一個文件夾,「我保存相關報道,是想看看我有冇做錯嘢、講錯嘢。」此事亦變成習慣,該文件夾現已累積大大小小有他名字的剪報,至今仍放在校長室的抽屜,銘記於心。
政策不公為殺校勞氣
縱使跨境學童爭議不斷,陳紹鴻的教學宗旨仍是「誠恕愛」,「我是不會覺得跨境學童是搶資源的。」卻矛盾地承認,本地學生也應有優先入學權,教育局可多與學校討論本地生入學比率,某程度反映學校身在夾縫,「政策是政府訂下,雙非童在港出生有居留權和香港教育權利時,作為學校便要接納。」
自稱以往對學生嚴格的陳校長,做了校長後加上年紀漸大,想法也不同,「我覺得自己做校長太腍善,但知道教小朋友不能只靠惡,所以有時會反過來獎勵文具等小禮物,希望學生願意改善,始終給老師罵完再給校長罵,又是否好事呢,會否因而有抗拒心?」
然而,「腍善校長」也曾展示勞氣的一面。SARS過後,出生率低、適齡學童驟減,出現殺校潮,陳校長的小學也不例外被減一班。他承認當年有點氣教育局,抱怨對方欠缺支援,政策又對北區小學不公,「如果我校有足夠招生能力,為何還要強制減少一班,當時教育局處事沒商沒量,令我有點無奈,身為校長不是太開心。」
回顧40年的教學生涯,陳校長笑說是「捱」,但捱得開心。陳校長二十多歲初出茅廬,很熱血,當年小學生活動不多,沒像現在那樣物質豐富,他很容易與學生打成一片,是教學生涯最快樂時光,「早年辦學很有成功感。」入行三、四年,一次學校旅行有學生在溪澗失足跌傷頭部流血,他與學校同事立即駕車送學生到鄰近醫院診治,焦急得一時不知超速被警察截停,幸警察看到有小朋友受傷,「隻眼開隻眼閉」放行。事後陳校長也很緊張,擔心學生的家長有何反應,幸對方很信賴和尊重校方,未有特別怪責。
過去學校與家長的關係讓陳校長很緬懷,相比起來,有感現今家長對學校的要求高了。如有次罰學生留堂,很快就收到家長致電問個究竟。重視知情權、懂得運用法律追究責任,瑣碎的投訴自然多了。
記者:余 瑋
攝影:徐振國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