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收生榜成績揭曉,傳媒按習慣追訪今年文憑試狀元嘅去向,不出所料,十二名狀元之中,八名入讀港大醫科,一名讀港大牙科,兩名讀政治與法律/工管與法律,一名讀社會科學,港大盡攬狀元精英。去年有一名狀元選讀中文系,令人意外,但今年回復舊制,狀元揀晒有「錢」途科目,只有一位例外,就係讀社會科學嘅女同學。其中一位英皇書院狀元陳樂邦對「蘋果日報」(八月十一日)講,佢本已獲得劍橋醫科取錄,每年有渣甸獎學金三萬五千鎊,本是大好機會,但佢最後選擇港大醫學院,原因係一來不習慣獨自在外國生活,二來讀完劍橋,返港要再考醫生執照試。
如果為前一個原因而唔去劍橋,就未免太過習慣在溫室生活,將來難經風雨折磨,左丁山情願相信第二個理由先至係真嘅。目前香港保護兩大醫學院學生不受外來競爭,即使係牛劍醫科尖子,回港一樣冇符,要再考試,而考試及格率偏低。今年港大醫學院招收158名學生,中大醫學院收131人,兩大每年培訓289名醫生,在目前香港醫生人手短缺下,顯然供應不足,但政府與利益團體似有默契,點都唔講輸入醫生,奈何。
本欄在八月四日曾講過輸入醫生,一位服務於公立醫院嘅80後醫生來電郵云:「外國回來的醫生往往適應不了香港繁重的工作。在香港,最缺人的是內、外、兒和急症科。內外科是傳統大科,上一代醫學院優異生通常以此為目標。但由於各種原因(通常因為辛苦,真的很辛苦,試想像在同一崗位工作了多年,每月還要通頂四次或以上,上頭只管數字,而你面對的是病人和一大堆憂心的家人,每日如是),現在的醫科生很多時選擇麻醉、放射診斷、眼科等等,準時返工放工,晉升快,私家市場商機龐大的專科。缺人的專科,忙得要命,對外國人才沒有太大的吸引力。簡單來說,他們幫不了水深火熱的地方;優悠的專科,本地生已經爭得頭崩額裂(當然,有不少外國醫生有後台穿針引線)。於是,他們在實習過後,再在公立醫院一至兩年,最後很多時加入了私家市場。要知道,反對輸入外國醫生最強烈的是私家醫生。」
呢位年輕醫生還有其他觀點,明日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