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股市凶兆湧現,表面是因為貨幣戰烽煙四起,實質原因是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懷疑越來越大。在過去20年來,全球經濟已習慣中國強勁而穩定的增長,若這一前提不復存在,將帶來不亞於金融海嘯級別的衝擊。中國經濟數據水份多,人盡皆知,但現在不是數據疲弱的問題。內地發電量、鐵路貨運、汽車銷量全部下跌,經濟增長極有可能不但不能保七,甚至可能出現衰退。
現在問題不在於中國經濟有多差,而在於到甚麼時候,才會紙終於包不住火,中央被迫要把真實情況公諸於世?屆時可能才是真正全球股災的開始。
中國經濟頹勢的出現,有其深層次原因,包括人口紅利消失、原本粗放模式無法持續等。當局一直以改革為號召,予市場以希望,但至今改革紅利未見,令成功機會越來越渺茫。例如,對於國企改革,當局的做法是重組合併、加強壟斷、強化黨管國企,均是反市場化改革方向而行,不少投資者已經表示失望。
習李上台後,加強言論和媒體管制,對經濟影響的惡果已經顯現。對比上一次金融海嘯時,內地有官員事先警告股市泡沫,有經濟學家如實分析經濟困局,提供建議。但如今內地已經噤若寒蟬,只能唱好不能唱淡,再沒有客觀理智的聲音。5月份匯金公司副董事長李劍閣曾警告,國家牛市的說法非常危險,被官方輿論大肆批判,自此消失公眾視線。之前熱衷預測指數水平的內地券商,最近已極少發表策略報告,市場上再難聽到真實客觀的分析。
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對局面複雜,已經不是如當年朱鎔基時代,憑一人之力就可以挽救危局。但中國至今在金融決策和監管的人才培養,極其落後。除了待遇微薄,無法吸引全球精英外,體制封閉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股災以來,當局表現低劣,然而這還只是開始。既然金融班子功力不足,民間智囊分析又被廢武功,筆者對之後能否順利度過危局,並不樂觀。
【投資錦囊】
隨貨幣貶值戰出現,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懷疑越來越深。雖然之前經濟增速表面可以保七,但更多反映實體經濟的數據無法隱瞞,中央有可能被迫大幅下調數字,對環球金融帶來更大衝擊。
【炒作指數】★★
黃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