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痛有道:重整生活與痛共處

理痛有道:重整生活與痛共處

長期痛與不同因素相連,例如身體、情緒、思想等,亦有少數患者找不出成因。長期痛或可以透過藥物控制,卻有不少患者藥石無靈,身心靈飽受困擾,卻又苦無對策。
研究指出要有效處理長期痛,不是根治它,而是與痛共處。當中要結合思想、運動、調整生活作息及溝通等。長期痛可引致抑鬱、憂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和思想。藉着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患者找出當中不自覺的負面思想,從而調整出對改善處理痛患的想法,帶動積極行為,如「做運動會痛,但不等於受傷」,「做運動唔係減痛,但唔做筋腱會萎縮,日後想郁都難」,鼓勵患者逐漸回復適度運動。

運動助改善負面情緒

保持適度的運動,例如伸展可改善筋腱的柔軟度及靈活性,減少身體受傷的機率,並有助適應痛楚能力,再者運動可令體內產生安多芬,有助改善負面情緒。
痛患者對痛楚的感覺及反應會變得極度敏感,要運用循序漸進、調適步伐等技巧,重整生活秩序,如將家務或工作分拆,作頻密而短暫的休息,其間配合伸展運動,又可每隔2至3天增加少量活動,或延長少許活動時間。運用以上策略逐漸做到比之前更多的事,而痛楚不會突然加劇。
「有苦自己知」道出痛患者無法向人言喻的苦況,患者可多與家人或朋友分享感受及需要,避免只講痛,話題可多元化,增強溝通趣味,打破隔膜,加深彼此的了解。貫徹與痛共處的生活,需要周詳的計劃和患者的決心。醫院管理局轄下的醫院有提供這方面的課程,可向醫生查詢轉介。
隔周五刊出
撰文: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跨部門痛症綜合治療團隊痛症科護士陳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