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假大空的中國夢(資深對沖基金經理 錢志健) - 錢志健

中共假大空的中國夢
(資深對沖基金經理 錢志健) - 錢志健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封面圖片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手持長槍,槍頭是墨水筆,背景為二次大戰的中國。上一次《經濟學人》用習近平作「出位」封面,追溯至2010年10月,代表中國皇帝康熙盛世時代。或許五年前,不少內地人也憧憬一個「中國夢」。時光快閃到2015年8月,差不多五年後的今天,中國也經歷了「天與地」。最近期的便是天津爆炸、A股暴力救市治標不治本,9,000多萬內地股民財富大蒸發像失去了靈魂;一撮感受到危機的香港人更關心中國強行清拆浙江教會教堂十字架、維權律師被捕等。
再談習近平主席在《經濟學人》的「揸槍搵食」評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被日本侵略死亡人數保守超過1,500萬人。在9月紀念二次大戰70周年這個慘痛歷史的同時,《經濟學人》評論也明示中國共產黨必須公平些:抗戰英雄其實應該是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黨軍隊。中國作為泱泱大國,也不要再把日本妖魔化。
全球有不同的二次大戰結束紀念活動,令網絡新世代譁然的事情,莫過於二戰題材內地電影《開羅宣言》,美英俄中的四位代表人物:有羅斯福、邱吉爾、史太林及蔣介石夫婦。不知為甚麼,毛澤東會彈了出來?「偉大」的毛主席在電影海報出現,手勢好像指點江山一樣?我只可說,除了醜怪,實在難以用筆墨來形容。

軟實力如何贏得世界尊重

人民對中國這泱泱大國如何看?我的「半生熟」共黨之交,對「中國夢」也有別一套理論,有讚也有彈,並非一面倒。這些已是擁有香港永久「三粒星」的金融共黨半生熟之交認為,1949年以來,中國社會的集體主義教育造成了大家普遍認同一個「有國才有家,國富才能民強」的「先集體,後個人」邏輯。這和「美國夢」的個人主義視角是有明顯的差別。因此今天中國夢的官方論述,是以「國家、民族」作為「個人」的先導,優先順序上,國家是在個人之上的。因此「中國夢」並不完全等同於「中國人的夢」,反而更多的是「中國這個國家的夢」。因此帶來對內和對外的問題:中國的崛起早已過了「民族獨立」的階段,當今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超越中國威脅論,加入到國際秩序中,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因此現階段中國缺的是「軟實力」而不是「硬實力」。雖然中國國力不斷的「假大空」越來越強,但是中國的國際形象卻在不斷下降,對中國持負面觀感的人越來越多。
在香港,對中央政府乃至擴大到對內地人的負面情緒也在不斷上升。這並不是因為中國還不夠強大,而恰恰是因為中國的不平衡崛起。因此,要做到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應該更多考慮到中國對於這個世界產生甚麼影響。另外,共黨之交也與我繼續「吹」,談到國家和個人的關係,「人民幸福」雖然也佔據中國夢的一席之地,但是公民和國家的權利義務關係首先需要理順,否則人民很難幸福。改革開放多年,國家的強大和人民的幸福並不是直接的等價關係。如何讓全民共享國家強大的果實,這也是中國夢所面臨的挑戰。中國人如何贏得世界的尊重,這個尊重並不是僅僅建立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的,而是中國的價值觀、中國的文化吸引力如何去贏得世界的尊重。
如果習近平的「中國夢」還存在,這便是今天話題的關注所在。說到這裏,我的「半生熟」共黨之交,雖已成為香港人,還是雀躍申請外國護照。「假大空」一輪解釋中國夢,其實誰都在逃。我只可以說,在中共政權下,不少中國人對自己的「存在」也有着複雜的心態。最後,讓我對中共的70年「抗戰勝利」再作回應:不尊重歷史或揑造事實,更慘痛的經歷便會重複!

錢志健
資深對沖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