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人行突將人民幣貶值,再牽起港元應否脫鈎的新一輪討論。素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麥嘉華(Marc Faber)向外電表示,若人民幣貶值10%,香港競爭力將相對地被削減,故港元可能要考慮會與美元脫鈎,維持競爭力。
對於麥嘉華看法,財資界人士大多認為是無稽之談,原因是看不到人幣貶值與港元脫鈎有甚麼直接關連,甚至有專家質疑,以往人幣兌港元連「1兌1」都試過,當時港元跟美元也沒有脫鈎,為甚麼現時又要脫鈎?
起初聽到麥嘉華指港元因人幣貶值而需與美元脫鈎,即時反應跟大多數專家一樣,認為港元無需要如其他亞洲國家般爭相貶值(因基本上香港無工業),當然亦不需脫鈎。不過,想深一層,事情又好像不是這樣簡單,因為若亞洲貨幣爭相貶值的情況持續,區內情況很快就會變得猶如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景況。
當時香港經濟受外圍環境影響急速變壞,但因聯滙關係港元無跟隨其他亞洲貨幣貶值;「死守」聯滙的代價是資產價格大跌,經濟久久未能回復,更吸引到大鱷索羅斯來港「撳錢」。當年最終無脫鈎,一半是好運(索羅斯因為在其他地方損手撤退),一半是香港仍有很大的金融自主權。事過境遷,麥嘉華是否看穿自主權已不存在?
密西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