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點滴】景賢里開放日3大必睇原件裝飾

【城市點滴】景賢里開放日3大必睇原件裝飾

建於1937年的灣仔半山司徒拔道45號、糅合中西方建築特色、華南地區保存最好的三十年代嶺南大宅景賢里,2007年,大宅被新業主進行「裝潢」,將瓦頂、門窗、地磚、護欄裝飾及紅磚牆等拆除。為免大宅繼續受破壞,發展局將景賢里列為暫定古蹟,翌年正式列為古蹟。古蹟復修專家經過勘察及研究復修的可能性,復修工程在2008年9月展開,至2010年竣工,復修達原狀的八成。2011年4月首次開放大宅予公眾,欣賞其建築特色,除了去年只邀請學校參觀,過去每年均設公眾開放日。

本周六日,景賢里進行本年度第二次開放日。

古物古蹟辦事處館長(歷史建築)伍志和指出,復修如廢墟的景賢里,花了差不多一年時間,按現場散件,如偵探般抽絲剝繭重組原貌。

這粒螺旋狀圓塊就是整條樓梯中,惟一餘下的現場證物。

本周末為今年第二次開放日,開放日前,先由有份參與復修工程的古物古蹟辦事處館長(歷史建築)伍志和,介紹三個對於復修景賢里的重要位置,「景賢里是香港受破壞程度最大而需要復修的歷史建築,由於建於三十年代,很多當年的工藝已經失傳或淘汰,花了很多時間去尋找工場製造組件。」不過,在製造組件前,還要確定原貌,「進場時,大部份地方已經被工人拆掉,門窗、地磚、瓦頂等散落在四周,我們像是偵探一樣,根據場地留下的散件及舊業主提供的舊相片,花了差不多一年去推敲原貌。」

一樓露台柱頭。2007年政府接收時,僅存一個靠牆又被水管阻隔的柱頭得以完好保存。

副樓地下的水泥階磚有保留完好的藍本作複製,新的水泥階磚是在福建農村的家庭工作坊製造。

每件新製的琉璃瓦均印刻上年份印記,以分辨不是原裝組件。

第一個重要歷史印記,就是進入大宅後的主樓樓梯護欄,地點在一樓往二樓的第三級樓梯,近扶手的螺旋狀圓塊,「進場時,樓梯中間部份已全部被破壞,初期,我們沒有找到任何連接物,後來,有些工人在附近找到一粒螺旋狀圓扣件。如果當天沒有找到這件實物,我們很難得知它的設計,並按它複製其它扣件。」復修樓梯時,工人將該原件重裝於發現該原件的位置,「作為歷史見證。」
第二個地點是距樓梯約十米的露台護欄,「這裏共有22個柱頭,來到時看到只剩護欄,正煩惱如何復原時,發現僅一個柱頭沒有被破壞。」因它靠近牆旁又被水管阻隔而保存完好,現在所見的水磨石柱頭,是按這惟一的柱頭樣式及尺寸去複製。
第三個原裝組件在副樓的樓梯底,「這個位置很重要,因為我們到達時,所有水泥階磚已被破壞,幸好這裏放有一個木櫃。當木櫃移開後,我們如獲至寶,因為櫃下仍有很多原裝水泥階磚。」不過,水泥階磚已被淘汰,專家走到福建偏僻農村,找到一家碩果僅存的水泥階磚家庭工作坊複製。
景賢里是按「遠看一致,近看有別」方式復修,即不刻意製造殘舊感,但現場所見,大部份地磚已具歷史感,伍志和笑說:「從前這裏是私人住宅,沒有很多人使用,現在每次開放日有逾萬人參觀,一日的人流可能已經是多年來的總和。」為了讓後人清楚知道哪些是復修組件,新組件上會印上年份印記。

記者:黃碧珊
攝影:許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