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暴力救市托的士牌價 (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政府暴力救市托的士牌價 
(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看淡股市,不等於跟股民對着幹。這個很顯淺的道理,對沒有持有股票的人,不難明白。可是對那些將全副身家都押在股票上面的人,別人的不同觀感,可能會被視為一種挑釁。大陸的股市,由去年中開始攀升,到今年更不斷加快上升速度;在短短一年間,上證綜合指數由2000點水平升逾5000點。這是明顯的反常現象;任何人都沒有理由相信,資產價格在一年間上升一倍半是正常現象。
不過,在經濟層面上,這種股市上升的現象,總是伴隨着一定的信貸膨脹,也就是說,許多持有股票利益的人,他們不但是持有實貨,而是透過槓桿放大去持有股票。換言之,他們的輸贏不只是表面上的股票價格升跌;十個八個百分點的換變,已經可以帶來以倍數計的利潤或虧蝕。
股票明顯是高風險的投機工具,所以股民無論是輸贏,都只可以怪自己判斷有誤。但話雖如此,過去兩個月,中央政府有暴力救市,也有說沽空者不懷好意,是惡意對着幹。通常只有不成熟的投機市場,才會有這種幼稚的思維。還記得跌市最兇狠的幾個星期,香港不少財經評論都說,這一役意味中國的財經市場,倒退了十年。可是在深圳河的另一邊,看淡唱淡造淡都是一種反社會行為,甚至會被口諸筆攻伐。有理由相信,是因為大陸整個社會都因為政制被迫傾側到市場的一方,所以只許升,不許敗。
成熟的金融市場,是香港的優勢。狹義地去定義,金融市場就是融資和借貸。不過,這種觀點往往忽略了金融市場和更廣義的市場經濟的關係。金融市場既是市場經濟的推動力,但市場經濟是真正創造價值,滿足消費者需要的過程。金融市場和市場經濟是相輔相成,不可以說那個比那個更重要。可以肯定是,一方在發展上的倒退,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另一方的萎縮,反之亦然。
有人說香港的市場空洞化,只有金融和投機。從前我對這種觀點,總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因為觀點背後的思維,將金融市場與市場經濟的其他環節抽離割裂出來。不過,這並不代表我認為,任何金融市場的狀態都是健康正常。事實上,投機行為會影響到市場,帶來的扭曲,不止影響經濟,也會影響民生。反過來說,經濟民生的需求,有時也會創造出資本市場的新局面,反過來又影響經濟民生。
互聯網革命,在過去廿年,先後顛覆了零售和傳媒業。美國的零售商亞馬遜(Amazon),最初只是一間網上書店,但隨着這間公司的物流和倉存管理系統越來越完善,亞馬遜開始進入了其他各種產品的分銷,進而演變成一家甚麼都有賣的網上商店。曾幾何時,亞馬遜的定位是「世上最大的商場」,至今仍然是名副其實,甚至已經超越了實體商品的銷售,轉而連虛擬產品如電子書、音樂電影甚至網上的技術支援也一應俱全。

有人看好看淡 才有交易

在銅板的另一面,亞馬遜顛覆了市場,也可以說是打爛了許多人的飯碗。老牌百貨公司如JCPenney,曾幾何時是美國數一數二的零售業巨子,在過去幾年就算美國經濟在復蘇當中,也得艱苦經營;其他的百貨零售甚至專門店,幾乎無一倖免;我想到的兩個例外,應該是鮮活食物和大型家店維修產品。假如說,美國零售業的股票要看淡,甚至乎說新的零售市場,是對消費者有利,應該不會被人說是「罔顧零售業前線死活」,又或者「盲撐亞馬遜」。
成熟的市場,參與者不會盲目地相信一種市場經濟現象可以一直維持到地老天荒,見到環境有轉變,就會自行作出部署調節。從前買了JCPenney股票的,可以換馬到亞馬遜,甚至日後亞馬遜被取代,就再轉到別的公司。不認同的人,可以用真金白銀對着幹,不用慌張也不用對不同意見的人有恨意。請謹記,原則上市場就是每一刻都有一半人看好,有一半人看淡,才會有交易。
假如說,今天有人認為,的士行業的運作模式,不合時宜,這一批人可以看淡的士行業嗎?問題是這個行業的破壞性創造,被政府的發牌制度阻礙了,甚至可以說,的士配額價格被「暴力救市」了,這樣合理嗎?就像大陸的股市,暴力救市窒礙了市場發展;運輸行業一樣是因為政府的干預,一直停滯不前,試問這樣的香港,還配自認是世界第一流的先進城市嗎?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