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識飲惜食】
吃飯一定要舒舒服服?No!數年前,David Chang、Daniel Boulud等世界級名廚已提倡用頂級食材、精湛廚藝、真誠服務來吸引客人的casual dining。餐廳沒有dress code和枱布,客人自己斟酒,不設訂位服務,用長長的共用餐枱或吧台,坐得不舒適,價錢不便宜,但吸引無數有高消費能力的食客支持。這股風氣由曾在紐約Masa、香港Zuma等知名食府效力的Matt Abergel在2011年帶來香港,現為中環最潮新食力。
超市價嘆火山石燒牛扒 Metal Steak
傳統扒房,無論英式或美式,客人都必須作正式打扮。餐前酒、前菜、主菜、配菜、甜品和餐後酒,全部要按規矩順序吃,否則會視為不懂扒房禮儀。在立食文化悠久、連法國大餐都可以立食的日本,2013年就開始流行立食牛扒。在東京擁有三十多間分店的立食牛扒店Ikinarisuteki(いきなりステーキ)開業兩年多,每日都大排長龍,受歡迎的原因除了是解除拘謹的禮儀,最重要是價錢化算,牛扒以重量計算價錢,客人要多厚就煮多厚。擁有多間韓式餐廳的老闆Kenny坦言因為愛上Ikinarisuteki,決定參考它的做法,上星期在中環開設全港首間立食牛扒店Metal Steak。
餐廳的牛扒選擇不少,有美國安格斯牛扒、新西蘭牛扒和佐賀和牛,價錢以每克計算,最便宜的只消每克六毫,跟高檔超市價錢相若,還提供堂食。當我質疑是短期宣傳伎倆,Kenny即說不:「立食客流量快,又可容納更多客人,節省營運成本,價錢就有競爭空間。」客人一入門,先向廚師點菜,牛扒最少要點200克,並無上限,付款後就可自由找位置等牛扒送來。
沒有醃製過的牛扒以高溫火山石燒製,汁豐肉嫩、肉味濃郁,撒丁點海鹽已經滋味無窮,大廚推介以自家調配的雜果黑醋和柚子汁一同品嚐,減輕牛肉的油膩,味道清新。犧牲坐下來吃飯的舒適,換來便宜又優質的食物,值!
Metal Steak
中環歌賦街41號地下
30℃坐樓梯飲咖啡先夠真 Common Ground
全球飲食業界自2011年,分子料理熱潮淡出,年輕廚師逐一開設輕鬆路線的餐廳後,就不斷地討論,得出的結論是「fine dining要轉型」。孖生兄弟伍栢華(Caleb)和伍栢基(Joshua),除了是咖啡店Common Ground和班戟店Stack的創辦人,亦是餐廳顧問。為了向不同餐廳提供營運建議,他們經常到世界各地知名餐廳,如丹麥的Noma、飲食潮流之都紐約等取經。「紐約Eleven Madison Park的行政總廚Daniel Humm,最近跟我們說"fine dining is dying",但我覺得fine dining不至於完全被取代,它們始終有捧場客。但全球新開的fine dining餐廳數量的確少之有少。」Joshua說。他們覺得太華麗的fine dining已過時,現時是一個買經歷(experience)的年代,與主廚接觸、甚至用手取代刀叉去嘆一隻雞髀,這些細節都能令整頓飯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客人追求真實感,注重人情味和獨一無二的飲食經歷。」就像他們咖啡店的客人,明明有室內的位置,還是喜歡頂着大太陽,在30℃高溫下,坐在門口梯級,享受真實的氣溫、真實的環境。
咖啡店較輕鬆自在,不算是「正經」用膳的地方,客人坐在梯級,帶點歐陸風情,不難接受,但品嚐一餐每人數百至千元的飯,坐吧枱、站着吃真的接受到?Caleb強調:「casual dining根本在香港人的DNA,茶餐廳、大牌檔就是好例子。」
Common Ground
中環城皇街19 號地下
Casual 不等於hea Yardbird
將casual dining帶來香港,堅持不設訂位、不收加一,改變香港人多年飲食界傳統的Matt Abergel說,一切都是無心插柳,他只想把自己喜歡的一套用餐方式與朋友分享,不因香港欠缺這類型餐廳而做。他討厭正式的用膳模式,覺得餐廳水準、服務不應階級化,「無論客人穿正式的西裝還是T恤短褲,都應獲得同等的服務。」他續說:「營造輕鬆氣氛,是為了讓客人和員工更自在,但絕不等於我們對品質妥協。」Matt知道,現時的客人見多識廣,對食物質素要求最高,材料是上乘還是次貨,他們一吃就知,侍應真誠服務或公式化交行貨,也一聽就知。突然,他收起笑容對我說:「我肯定我對員工的培訓比任何一間fine dining餐廳還要密集。」訓練過程長達一年,他要求員工對餐廳的概念、食物、飲品無一不曉,要他們能應對客人任何問題之餘,亦同時為客人提供貼心推介,才算合格。Casual不等於hea,識食,應該係咁食。
Yardbird
中環必列者士街33號
個性小舖 客人願企 Little Bao
主打中西合璧漢堡的Little Bao,創辦人周思薇(May)曾經在Bo Innovation、私房菜TBLS和Yardbird工作。她異口同聲說:「Casual dining做得!Yardbird就是最佳例證。店中只供立食的柱,一天的營業額就高過任何一張枱。」
因為租金太貴,她只租得下細小地舖,為了善用空間,她只用吧枱、高凳,可容納十餘個客人。餐廳座位未算很舒適,但依然客似雲來,有時排隊輪候位置的人太多,客人為了快點吃到,站在街上吃也不介意。「不會有人真心想站在門口吃畢一餐飯。」她認真地說。現在的香港人層次多了,少暴發戶,有能力的消費者不再盲目消費,他們會思考錢花得是否值得,重新釐定甚麼是好服務、好食物和好音樂。她批評:「上一代做飲食以金錢行先,老闆們只知道高級餐廳需要樓面、要有音樂。」只照單執藥,太公式化,沒個性也欠心思。精明的客人選餐廳不再只着重口味,更要配合個人生活態度。
Little Bao
中環士丹頓街66號
Casual dining與立食
美國的casual dining始於1990年代,至2000年初越見普及。這個飲食文化由年輕的知名廚師推動,他們注重食物品質、服務人員質素多於客人的衣着、餐具擺設等,改變了品嚐高質素料理就要去fine dining的當道主流文化。
日本立食文化從二戰結束後才出現,常見於車站內。注重餐桌禮儀的日本人初時不太受落,但礙於要重振經濟,工時往往長達8小時,時間花在飲食上太浪費而慢慢接受,後來越見普及,初時以麵食為主,現在連法國菜、牛扒店都加入立食行列。
記者:吳宛蔚
攝影:伍慶泉、梁志永、劉永發、許先煜
編輯:李寶筠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