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後容易面紅不會令人尷尬,更是一項健康警號,因與患癌風險或有關。一項美國與台灣的聯合研究發現飲酒面紅與身體缺乏分解酒精毒素的酵素,即「乙醛脫氫酶」(ALDH2)有關,並在亞洲人中普遍出現,估計單是台灣人多達47%缺乏此酵素,當毒素未能分解積聚,不但令血管擴張引起面紅、心跳快等不適,長遠更增加食道癌風險。
記者:梁麗兒
美國史丹福大學與台北醫學大學一項研究,比較飲酒面紅與沒有面紅人士的患癌情況,發現酒後會面紅的台灣受訪者,若每天飲2杯紅酒,患食道癌的風險,比一般人增加超過50倍,更增加患其他癌症如喉癌、口腔癌等比率。研究顯示內地人、日本人及韓國人,缺乏ALDH2酵素的比率分別為35%、30%及20%。研究團隊正研發藥物,透過刺激人體內的ALDH2酵素,幫助分解酒精,減低毒素積聚及致癌風險,冀5至10年後面世。
本港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周文輝表示,正常情況下,當飲酒後身體會釋出酵素ALDH2,分解酒精的毒素。惟若缺乏ALDH2,酒精毒素包括乙醛,便會積聚體內引致面紅等症狀,已知乙醛為致癌物,可致食道癌、口腔癌及喉癌等。近年日本、韓國及台灣食道癌個案增加,令醫學界積極研究酒精與患癌關係,箇中更發現與飲酒面紅息息相關。
他稱,不少人誤解服用維他命丸、抗敏感藥可減輕酒後面紅,但前者毫無根據,後者或只有輕微紓緩作用,但兩者均不可解決乙醛積聚的問題,「依家無藥物可治療酵素缺乏,飲酒容易面紅嘅人士,身體處理酒精比較差,建議唔應該飲咁多,最好避免飲酒」。若飲用一杯啤酒後,很短時間便出現面紅紅,或已反映體內缺乏分解酒精的酵素。缺乏此酵素一般對健康無其他大影響,只會阻礙酒精分解。雖然近年陸續有藥廠針對上述問題研發新藥,但暫未見有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