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放幾天假,和女兒Bella遊山玩水去。其中兩天去沙灘又去游泳池,因為Bella太愛暢泳了,兩公婆也想她多接觸陽光。一天去了一所五星級酒店的泳池,衞生環境最好,我覺得小女孩也該嘗嘗游泳的真正滋味,於是問准柳太,脫去嬰兒水泡,小心翼翼抱着她在水上熱身,上上下下接近水面,然後讓她把頭浸到水裏去。因為之前的熱身,Bella早有一點心理準備,浸了一次,沒有問題,再浸一次,媽媽心疼了,但Bella沒有哭,上水抹身,又咬着餅乾哈哈笑。
這麼重要的時刻,作為21世紀典型港爸港媽,當然拍在鏡頭下。柳太問我,打算放上網嗎?我說不好了,大家只看到Bella下水的幾秒,不會理會之前的熱身,直接就有人說我虐兒。網絡世界,專家太多,耐性太少。在短片、相片主宰的網絡世界,大多數人,包括媒體,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只集中到一個時間點,將所有鏡頭外的元素排除,用最直覺的方法批判,甚至穿鑿附會,強求在觸發點上加上專家意見,印證自己的主觀想法才是絕對。
有點擊率就有價值
我以為放嬰兒到水裏是捱批的高危動作,原來吃奶嘴更高危。萬人迷碧咸的四歲女Harper被《每日郵報》拍到一張站着吃奶嘴的照片,《每日郵報》更找來所謂「育兒專家」鞭韃一番,警告小Harper的語言能力可能受阻、牙齒可能受傷害等等。無論多麼無聊,多人討論,有點擊率,就是“viral”;只要“viral”,就有商業價值。到碧咸回應指摘媒體指控無理,又起另一波轉載潮,連《時代》雜誌網絡版都要報道,全世界為一個奶嘴食足花生,笑到最後的當然是賺盡曝光的《每日郵報》。
這是新聞系一年級學生常犯的錯誤,對一件事有比較片面的看法,然後就找一個證據或專業意見去支持自己的偏見,做出似是而非的新聞報道,往往落得被老師狠批一頓。不過,現在每個人都在社交網絡獨當一面,每個人都是記者,以偏概全就更加普遍。只是,他們沒有新聞系老師的指引,走火入魔也不自知。
更有甚者,我以前也批評過,一些主流傳媒的負責人,抱着一些先入為主的概念去做新聞,對某些有利其觀點的片段畫面無限放大,對前因後果不聞不問。說穿了,只是低級錯誤的升級版,為禍更深。鼓勵大家,在網絡發炮前,「閉上眼睛……閉氣……睜開眼睛」,稍為冷靜一下,再思考自己的言論,效果大不同。
Profile:柳俊江
前新聞記者,動物NGO工作者。現為自由傳媒人兼「另類生態學家」,透視傳媒生態、動物生態、社會生態。《反智動物》討論最高智商靈長類動物之種種反智行為。mailto:[email protected]
編輯:陳國棟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