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己:侯導的三個時期

超越自己:侯導的三個時期

誠如侯孝賢所講,大師也有分時期,侯孝賢的作品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除了最早期的新電影階段,還有最著名的台灣關懷三部曲,以及後期的文學電影時期。但《刺客聶隱娘》是又在這三個階段之外,甚至有點再超越自己的意味。

新電影時期(83-87年)

以《風櫃來的人》(83年)、《童年往事》(85年)及《戀戀風塵》(86年)三部早期作品來看,侯孝賢嘗試了很多不同的鏡頭手法,但故事都是以成長的主題為內容,伴以寫實的風格,確立了個人的電影框架,更憑《童年往事》及《冬冬的假期》開始獲國際關注。

台灣關懷時期(89-95年)

從個人故事轉移寫台灣歷史為重的電影,《悲情城市》(89年)、《戲夢人生》(93年)及《好男好女》(95年)令他蜚聲國際,三部電影均以台灣歷史作框架與過去對話,更開始超脫了固有台灣電影單線式的故事框架,不同的時空交錯,將電影的視野大大提升,《悲情城市》更榮獲威尼斯最佳電影金獅獎,《戲夢人生》也獲得康城特別評審團獎。

《悲情城市》

文學電影時期(96-07年)

《南國再見,南國》(96年)被指是侯孝賢的電影風格的突破,擺脫過份寫實的味道,向詩、美術、色彩甚至音樂借鏡,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影內涵,其後的《海上花》(98年)及《千禧曼波》(01年)更加將說故事能力再提升,其後的《珈琲時光》(03年)是向小津安二郎致敬,而《最好的時光》(05年)基本上是對其個人電影的一個回顧,意味更加深遠。

《最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