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過去一周人民幣錄得1994年以來最大跌幅,人行調節中間價定價機制,引發在岸價累計貶值2.8%。《華爾街日報》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中國首席代表Markus Rodlauer指,歡迎中國就人幣進一步市場化進行的滙改措施,但當局需要「做得更多」,又促請中國「在未來三年內實現市場化主導的滙率體制」。
財經雜誌《巴隆氏》表示,參考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美國總統尼克遜放棄金本位制度(將美元與黃金掛鈎)的歷史,中國亦可能讓人幣滙率更大幅度貶值,「未來貶值可能達10%或以上」。
另外,國基會歡迎中國最近一次性貶值的滙改措施,英國《金融時報》引述國基會早於5月,已向中國提出人幣必須更有效浮動的「劇本」建議,人行本周正式採納實行貶值。不過,該報指Rodlauer未有評論5月報告的詳情,只說「雙方有思維上的交流」。
籲中國盡快退市
新的人幣中間價定價機制,更貼近前一日收市價水平,Rodlauer在北京接受媒體訪問時認為,隨着中國與環球金融體系越趨融合接軌,內地實行浮動滙率體制的重要性亦越來越高。對於近期國家隊傾力救市,他說「我們的觀點是(有關行動)應盡快解除(unwound)」,又期望近期干預市場措施,能「及時回轉(re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