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者反思政改 倡「革新保港」公眾集資 與天朝博弈

青年學者反思政改 倡「革新保港」
公眾集資 與天朝博弈

【8.31決定一周年】
曾經溫和,去年8.31決定後,政治學者方志恒灰心得關掉手機,謝絕採訪。他與一眾年輕泛民人士、學者閉門讀書,研究全球本土運動、自治制度的實踐。花近一年時間,在「民主回歸」與「獨立建國」間,探索出「革新保港」的第三條路,主張活用crowd funding(公眾集資)實踐民間自治、推動「港式雙首長制」,與天朝中國博弈。
記者:雷子樂

雨傘運動過後,依然相信溫和路線的立法會議員湯家驊退黨、辭職,創立民主思路;討厭中共的本土派,以武制暴,甚至主張建國。方志恒則與民主黨區議員區諾軒、教協理事田方澤等多位年輕學者、政界、社運人士組織讀書會,重看80年代爭取民主回歸的文獻,反思民主運動,寫成《香港革新論》。他自嘲:「8.31之後,反正我哋啲溫和派都冇咗角色,變相畀我哋反思。」
方指,溫和、建國路線各有盲點。傳統民主回歸派假設北京有開明派可良性互動,但隨北京加強操控香港,打壓社運,要香港增加對內地經濟的依附,在天朝心態下,堅守溫和路線,等於投降。至於城邦論、歸英派等的獨立建國路線,則抱持「中國崩滅」想像,認為中共政權不穩之時,香港就有獨立、歸英的空間,但當中存未知之數。

推動雙首長制

方志恒構思的「港式雙首長制」,建議由特首及政務司司長分別擔任「地區首長」及「政府首長」,特首專責中港關係;政務司司長則是普選產生的立法會多數黨領袖,透過立法會向市民負責,並主持政府日常決策。
他續稱,香港人眼前面對的是一個結合經濟實力、威權政治的天朝中國,短期內不會有變。79日的佔領運動,暴露了群眾運動的局限性,就是當北京認為可承受到有關衝擊,就不會讓步。要突破這局限,惟有壯大公民社會,在下一次政改爭取更多的空間。
最近前記者吳曉東運用crowd funding,目標籌募300萬創立專攻調查報道的通訊社。方志恒亦認同活用crowd funding是未來路向。他舉例說,加泰隆尼亞面對西班牙中央政府的打壓,曾有一段時間,不能在公開場合運用加泰隆尼亞語,當地的本土派就透過創作流行曲,建立本土意識,「喺香港,可唔可以諗下透過crowd funding籌款創作廣東歌?」
區諾軒正研讀小熊英二的《日本人的國境界》,講述日本人如何吞併沖繩,「當沖繩人冇咗自己語言之後,當地人嘅主體性冇埋」。引伸香港,他認為普教中正是消滅香港人主體性。他們同時研究世界各地的小國生存之道,方志恒指香港面對中國這龐然大物,小國的經驗值得參考,這亦是香港民主派過去鮮有的想像。
香港革新論網頁: http://www.facebook.com/refor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