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籽】為乜幫仔女開facebook?

【親子籽】為乜幫仔女開facebook?

【親子籽:教養之道】
為這題目做資料搜集時,叫一個沉迷facebook的朋友介紹幾個常看專頁,不消五分鐘她已經send了幾個推介給我,巨細無遺說:「這個住××,兩夫婦做××生意,仔女在××學校讀書,一家人早前去××旅行和買了好難買的××……」我說:「哦,原來係你朋友。」友人答:「唔識㗎,佢facebook咁寫㗎咋。」這年頭人人講私隱,但又無時無刻打卡披露自己行蹤,事無大小都影張相放上網,近年亦越來越多家長開設facebook粉絲專頁,將自己及子女一舉一動全部上放上網,讓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及花生友窺看子女私生活。此舉是為分享還是以子女作為呃like工具,藉以換取滿足感?這兩個同樣身為專頁話事人的年輕媽媽有話說。

QQ媽媽 視為獎勵懲罰的工具

經營紅酒生意、育有兩名分別9歲及6歲子女的劉慧賢(Ann),十年前開始在網上寫blog,那時她剛懷孕,未必可以經常外出,與朋友減少見面,加上她由加拿大回流,當時又未有facebook出現,寫blog成為她聯繫朋友的主要途徑。blog主要內容是生活點滴、懷孕心路歷程、子女成長日誌、當天煮的菜式、新買的Blythe娃娃,在那個極流行寫blog的年代,她認識了大班會互相分享生活但又素未謀面似熟非熟的「好朋友」。
兩年前Yahoo blog結束,為與這班網友繼續聯絡,Ann將地盤搬到facebook,開設了一個名為「QQ媽媽的幼稚園」的粉絲專頁,寫一對子女的生活、自己的手作、食譜和有關紅酒的資訊等。訪問前,我快速地看這個專頁一遍,當了15分鐘花生友,已知道Ann一家早前去了日本九州旅行、暑假去過甚麼地方玩、早幾日去了沙嗲王吃比卡超飯、家中有一堆港女至愛的LC煲甚至是居住的屋苑……雖未見過Ann一家,但好像已知道他們很多生活細節。
專頁目前有八百多名粉絲,約八成都是Ann認識的親友或朋友的朋友,換言之有兩成是陌生人,但Ann覺得無相干,仍每日上載多張相片,有自拍,有食物相,也不乏子女的日常生活照,食早餐、打機、畫畫,連仔女扭計發脾氣,她統統都影相放上網,老公曾經說她無聊,但她卻認為這些只是生活記錄,寫遊記也可留作日後作參考,於她而言,玩facebook不但可與朋友保持互動,也是釋放壓力的方法,Ann:「有時情緒麻麻,將感受寫出來,人都會輕鬆一點。」

Ann每年都會將一家人在該年拍攝的私人生活照沖印出來,依時序貼在簿內,製作一本他們獨有的回憶錄。

離開才打卡保私隱

她上載相片有一套自我守則,穿着校服、有朋友、同學及親戚樣子的照片,一律不放,打卡也留待離開該地方後才打,以免披露太多行蹤。工作關係,她不時需要試酒,有時貪玩叫子女拿着酒杯拍一張造型照,她也不敢放上網,以免成為網民的圍剿對象。隨着兒子Jacob長大,開始有自己意見和取態,Ann也減少上載他的照片或事前先問他意願,兒子的老師說他是個很需要別人稱讚的孩子,所以她都不會放一些有醜化成份的相片,反而會經常寫他怎樣愛錫妹妹、怎樣聽話,兒子每次看到相關相片獲得很多like時都會很興奮,有時甚至會主動要求媽媽幫他拍照放上網。

香港人上網太保守

Ann有時也會將facebook當作懲罰子女的另類工具,例如上周她曾多次叫女兒Joelle別在家玩四驅車,但女兒不聽,最後不小心將小部份頭髮卡在四驅車車轆中,結果要將該撮頭髮剪掉,Ann事後拍下相關照片放上網,目的是教訓女兒,「要其他人知你曳。」女兒自此果然不敢在家玩四驅車,Ann坦言知道她不開心,但認為女兒還小,也不太知道facebook是怎麼一回事,無傷大雅。
這年代人人都是判官,facebook開始變質,已不再單純是分享和寫日誌的平台,Ann:「很多人看facebook所抱的應度,與看八卦雜誌一樣。」有人指家長放子女照片上網,某程度上是侵犯他們私隱,曾在加拿大生活的她,認為香港人在使用網絡媒體方面仍很保守,與外國風氣截然不同,「外國好多介紹玩具、食物及地方的YouTube channel都用小朋友做主角,有幾萬人subscribe,但沒人說有問題,香港最多都只是得幾千個粉絲,影響其實有限。」她認為facebook只是個很casual的社交平台,太認真就輸了,加上每人教育小朋友方法不同,正如碧咸所說,其他人沒有權利,也沒有資格批評別人怎教自己的小朋友,自己覺得適合就可以。

女兒不聽勸告在家玩四驅車,結果壯烈犧牲了一小撮頭髮,Ann拍下「罪證」放上網。

妹妹扭計,Ann都不忘影相放上網,網友見到大喊陰功豬。

受母親影響,兒子也習慣事無大小影一餐,再放上個人facebook呃like。

從多張兩兄妹玩樂的相片,我這個花生友估計他們感情不錯。

女兒由出生到今的相片都可在專頁內找到,網友一同見證她的轉變。

小小豬媽 延續婆孫隔空情

全職媽媽黃誠茵(Kathy)育有一名5歲兒子,八年前開始寫網誌,記錄拍拖、籌備婚禮、旅行點滴,隨着兒子荻軒五年前出生,他便成了網誌主角,同樣是因為兩年前Yahoo blog結束,為不想失去與網友交流的平台,眼見facebook越來越盛行,Kathy也跟風開設一個名為「小小豬的成長日誌」的粉絲專頁,主要記錄兒子日常生活。專頁目前有逾1,700個粉絲,大部份都是陌生人,有時外出都會有網友上前相認,「咦?你是否小小豬?」或有人會留言說今天在街上碰見他們,Kathy不但不覺得尷尬,反而覺得很窩心,覺得有很多人陪伴兒子成長。

表達最真一面 不怕打擊自信

開設專頁另一目的,也是為了拉近與親友之間的距離,可讓公公無時無刻知道孫兒最新動態。婆婆生前也是專頁擁躉,Kathy憶述,當兒子只得幾個月大時,有次吃粥時不慎嘔在婆婆身上,但婆婆的即時反應不是拿布清潔,而是叫Kathy快點用手機拍照放上網,令她哭笑不得,當時為表達婆婆偉大,她決定將相片放上網,但現在回想起卻令她後悔不堪,覺得自己很不孝。婆婆卧倒病床期間,Kathy完全沒心機玩facebook,但婆婆仍不時問她有沒有將孫兒的相片放上網,「她知我喜歡放相上網,病了還在照顧我感受,她離開之後我繼續放相上facebook,因為我覺得她會在遠處看到。」
很多父母傾向在facebook表現子女最好一面,Kathy不同意,兒子發脾氣、扭計的相片也一樣會放上網,她說:「每件事都有兩面,每個小朋友都一定有乖和頑皮的時候,我覺得要將最真的一面給人家看,不可獨沽一味說他乖,講出來都沒人信啦,放相上網要顧慮這麼多,沒趣喇。」有人說,小朋友長大後如發現父母曾將他小時候的醜態放上網,可能會帶來打擊,Kathy卻不覺得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足以打擊小朋友的自信,反而可轉變成一種讚賞,「成長後可以對他說,以前你曳,現在變乖,有進步!」

荻軒很親婆婆,雖然她已離開,但Kathy相信她在遠處都會看到自己和兒子的動態。

視like如浮雲 留言最窩心

雖說寫facebook是為記錄兒子成長,但當看見別人對兒子的讚賞,總會令父母沾沾自喜,「人家讚你個仔靚仔、得意,真的很開心。」今時今日玩facebook,賺到幾多個like才是重點,曾聽人說過,如果相片呃不到like,乾脆刪除好了,like的數目似乎和快樂滿足程度掛鈎,不過Kathy卻視like如浮雲,「like只是數字遊戲,都及不上真人面對面打一聲招呼。」留言才是她看重的地方,也是她一直寫下去的動力,婆婆過身的那段日子,有很多不認識的網友都會留言安慰,年前她為兒子找幼稚園而惆悵時,亦有很多網友會留言鼓勵,又會給予意見,全都令她感覺窩心。
每次上載相片前,她都會深思熟慮,考慮是否合理,會否對兒子帶來影響,事無大小都放上網總會引來閒言閒語,Kathy當然也有遇過,「放得上網就預咗有人不喜歡,我有我的生活,你大可以不看,我會以自己和兒子為出發點,總之覺得開心合理就去做。」

老老實實,見到港女上載生病照,我會覺得煩厭,但主角變成小朋友的話,我會同情。

肯乖乖坐定定讓媽媽剪頭髮,當然又要影相呃like。

Kathy全天候捕捉兒子一舉一動,夏日炎炎全副裝備去游水,當然要影相放上網。

專家之言:公開相片或變萬能key

近年越來越多父母幫子女開設facebook專頁,名義上分享子女生活點滴,潛意識可能是想透過子女照片獲取朋友讚好,但有否想過公開子女相片,可能會為他們帶來影響?香港遊戲治療協會會長袁志文博士指,不少父母以為這是和親友分享的一種方式,但從沒想過上載相片有機會引起後遺症。就如英女皇近日被公開一張6歲時拍攝的照片,相中她舉起一個疑似納粹的手勢,引起全國討論,要求皇室作出解釋,誰會想到,一張數十年前拍下的照片,如今竟會被人秋後算帳?
袁志文指,很多父母以為子女是自己附屬品,父母怎樣做,子女無權參與和反抗,但子女並非父母的延伸,也有自己思維、感受和權利,所謂「人要面,樹要皮」,父母應盡量不要上載會令子女尷尬或醜化他們的相片。另外,近年改圖成風,公開相片很可能會被陌生人改成萬能key,增加子女被欺凌機會,成為別人嘲笑目標,袁認為父母隨意上載子女照片是不智做法,因為無法預計上載照片後的迴響,雙方都未必承受得起所帶來的心理壓力。私生活還是應盡量保留一些餘白給子女自己,令他們感覺到被尊重。
不過,將子女日常生活趣事上載至互聯網亦非完全沒有可取之處,如果是分享溫馨或讚賞事件,也可增加子女滿足感,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人欣賞,但袁提醒家長不要單純只形容子女「乖」、「叻」,不應用一個字就概括他們所做的事,可多用具體的字眼去褒揚子女對你的心意。

袁志文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黃子配
攝影:鄧鴻欣
編輯:陳漢榮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