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戰亞洲唯一戰敗國,日本戰後創出經濟奇葩,著名品牌如雨後春筍,動畫卡通、潮流飲食紅遍亞洲,一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學者指出,日本戰後經濟成就是日本戰後70年的最大成就,而戰後兩度出任首相的吉田茂訂立的「吉田原則」居功至偉。
中國成為最大挑戰
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講師堀內徹博士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吉田茂戰後決定跟美國結盟,由美國主力保護日本安全,讓日本得以卸下沉重軍費負擔,集中所有資源發展經濟、重建國家;加上日本人國民性格重視集體團結,核心價值強調勤奮合作規矩,往往願意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因此上下一心,憑着超凡技巧及高學識,朝共同目標奮進,最終創出戰後經濟輝煌。
日本戰後經濟在1960年代起飛,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60年的443億美元(3,455億港元)開始拾級而上,到2012年達至59,545億美元(464,451億港元)高峯;即使1990年代起泡沫經濟爆破,仍穩守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至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才被中國於2010年超越。日本去年GDP有46,015億美元(358,917億港元)。
堀內徹認為,日本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日本在國際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換言之,日本人以及日本政府都要檢討在戰後奉行多時的「吉田原則」是否繼續有效--「它仍然是一個好策略?還是已經不再是?」始終一山不能藏二虎,堀內徹指出,在國際舞台上,日本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對應中國崛起。他認為日本應該修訂「吉田原則」,甚或可能由新政策所取代。
■記者盧燕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