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短訊疑雲 - 彭浩翔

【七筆思議】【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短訊疑雲 - 彭浩翔

某天,我收到了一個短訊,號稱是我使用的電話網絡公司發來,內容是這樣的:「SmarTone:-你o既本地數據用量就快用完,如要在半月截數日17/06及以前繼續享用數據服務,請輸入1字回覆此短訊確定以$40購買200MB額外用量。」

從小就看《求生之書》

看着這個短訊,覺得它實在是太小看我了。我可是從小就看著名安全顧問蓋文·德·貝克(Gavin de Becker)的著作《求生之書》(The Gift of Fear)長大的。因此,我知道每個騙局都有着不同破綻,只是很多時候當事人沒有留意。
我首先想到一個問題:雖然我使用SmarTone,但為甚麼SmarTone沒有用他們官方的客戶服務號碼發短訊過來,而是用了一個完全不是他們平時常用的號碼?同時,一般客戶服務部發出的短訊應有一個較標準的格式。可是,在這短訊裏「SmarTone」後的冒號突然又加上一個連接號,感覺就像是小女生發短訊用的圖像;至於「你o既本地數據用量就快用完」這句,「o既」字是廣東用字,而「就快用完」也不是慣常中文書面語的說法,不該在正常客戶短訊中出現。更重要的是,縱使電訊公司是想推行本土口語化,也不能肯定收短訊者一定是懂講廣東話的客戶,尤其現時中港交流如此頻密,客戶有機會是不懂廣東話的。就算公司內部要求用上廣東字,也不可能用「o既」來代替正字「嘅」。這句說話整體來說相當廣東口語,看似是一個沒有怎樣關注文字的人隨便寫成,不像一般客戶服務部。

種種迹象讓我認定這個短訊應該像近來某些電話騙案一樣,是一個手機騙局。
資料圖片

朋友剛好認識SmarTone的高層,於是就拿了這個截圖去查詢,發現這真是來自SmarTone的正式短訊。

窮追不捨沒有上釣

種種迹象讓我認定這個短訊應該像近來某些電話騙案一樣,是一個手機騙局。因此,我決定完全不理它。後來過了幾天,我又再收到相同的短訊內容,心想這些騙徒真是窮追不捨。但當然我又暗暗自滿,我可不是省油的燈。何況,第一條短訊沒有上釣,到第二條我又何嘗會上釣呢?所以,我還是堅持不理會。直到我出埠手機用不了,只得聯絡香港公司的同事,幸好他們能在香港幫我把手機充值,於是手機才能重開。後來,我把這件事告訴朋友,他剛好認識SmarTone的高層,於是就拿了這個截圖去查詢,發現這真是來自SmarTone的正式短訊。
我自以為機關算盡、看通了騙徒的馬腳(為此我還在太太面前自誇了一段時間),但原來你計算再多也會算漏了一件事,就是大家中文水平的低落,竟能讓客戶收到一個書面語及廣東字混雜的服務短訊。這不是一個與時並進的年代,緬懷過去大家對文字還有着嚴謹的執着。我們能怪客戶服務部的基層員工嗎?他們當然也有問題,但誰去把關讓這個短訊發出來,才是問題的根源。

官方騙徒界線模糊

電訊公司應有電訊公司要求,文字亦應有文字的格。這不是私下與朋友約晚飯的短訊,但卻可以如此隨便,那麼我們中學時學應用文幹甚麼?難怪越來越多人被電話騙局所騙,只因官方與騙徒之間的界線已開始模糊。

我可是從小就看著名安全顧問蓋文·德·貝克(Gavin de Becker)的著作《求生之書》(The Gift of Fear)長大的。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本欄逢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