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中港「互聯網+」就是加把鎖? - 李平

蘋論:中港「互聯網+」就是加把鎖? - 李平

自中國總理李克強今年3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引入「互聯網+」概念後,「互聯網+」已成為橫跨中港政商界的大熱詞令。諷刺的是,互聯網巨頭谷歌(Google)重組後的母公司Alphabet,其網站上線不到24小時就被中國封殺,香港警方則對「互聯網+出租車」的Uber展開追殺。當局種種舉措令人質疑,「互聯網+」究竟是要創新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結合的模式,還是要為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加一把鎖?
所謂「互聯網+」,簡單說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兩者的結合並非新鮮事,「互聯網+」只是取代過往互聯網經濟、互聯網思維等概念。李克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引用這個詞令,後來又在記者會上表示願為網購等電子商務作廣告,聲稱「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互聯網+」有總理加持,自然添加了政治光環。中國商業部急急推出「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梁振英亦在網誌稱:「今時今日,內地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中央大力發展『互聯網+』,這些都是香港年青人的機會。」

執行舊法規截斷創新空間

但當「互聯網+」浪潮迎面而來時,中港兩地當局的對策依然停留在傳統思維的層面,一是以政治異見封殺網站,截斷互聯網和社會之間的通道,二是執行過時法規封殺創新行業,截斷創新行業的成長空間。互聯網平台的暢通無阻,是「互聯網+」發展的前提之一,但中國當局對網站、網頁內容、網民的政治審查,不只成為資訊交流的障礙,有時更直接影響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中國股災爆發後,「互聯網+金融」再遇冷風,網上融資、網上期貨買賣等遭到整肅,甚至被指為與境外「作空中國」的勢力勾結。
Google在中國的遭遇,更是政治阻礙「互聯網+」的典型案例。Google在2010年因內容審查問題被迫退出中國市場,電子郵箱Gmail去年又被中國全面封鎖,令以Gmail聯絡的企業、學校師生苦不堪言。Google母公司Alphabet網站( http://www.abc.xyz )本月11日剛上線,但當日在中國就被屏蔽,再顯中國網絡長城之威力。
在香港,Uber連日被追殺同樣引發當局封殺創新行業的憂慮,facebook社群「前線科技人員」因此質問:「政府還有能力推動創新科技嗎?」他們列舉的理據,包括港視發牌一拖再拖、對Uber先推廣引入後「積極干預」、建議使用過氣瀏覽器Netscape6.0、創科諮詢委員會成員在網上洩漏自己身份證號碼。其中,行政長官網頁建議以Netscape6.0瀏覽是今年2月被《紐約時報》記者發現的,因此成為國際笑話。而葉劉淑儀近日在facebook晒體檢報告,結果自洩身份證號碼。

追殺Uber置創科局於死地

梁振英一邊為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向立法會宣戰,一再指摘泛民拉布阻礙撥款,另一邊又以封殺Uber向創新行業宣戰,這不只是政策矛盾問題,更是領導者的誠信問題。梁振英聲稱,「互聯網+」將為香港年輕人帶來機會,但如今看來,他所做的是為創新行業和互聯網加鎖,所說的只是為擦鞋。港府如果在Uber事件上不能採納科技界及消費者意見,適時修訂法規,只是一味追殺,將無異於自己置創科局於死地。
是要繼續為「互聯網+」加鎖,還是要為「互聯網+」拆鎖,不只考驗中港兩地政府發展經濟的智慧,考驗他們如何解決法規落後於「互聯網+」發展的問題,更考驗兩地政府的政治思維和政治動機,考驗他們如何解決既有利益集團與新興「互聯網+」群體的衝突。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