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內地公司涉嫌魚目混珠,將素海參充當真海參在美食博覽中出售。記者查詢時,職員一度堅稱為人工養殖海參,惟海味專家鑑定是假海參。最終兩攤位遭貿發局封舖,要求更正商品說明,海關指會跟進。

成本幾毫子 質感似蒟蒻
姚先生與友人昨以50元購買兩條鮑汁海參,「但咬落去發現似蒟蒻」。他指店員面對質疑時,不停耍手擰頭示意不懂中文。他認為有存心欺騙之嫌,於是致電大會及海關投訴。該攤位職員全部穿韓服,招牌上以簡體中文寫上「鮑汁海參」,每當有人走近時只以手指向「$50/2只(隻)」字句。記者以廣東話向職員查詢時,對方一度拒絕回應,但忽然又以普通話稱「我聽不懂」,連番追問後終答覆是素海參。
記者又發現,兩巷之隔有一個聲稱來自台灣的攤位,擺設與上述「韓國店」同出一轍,同售鮑汁海參,有食客亦指海參「似啫喱或者蒟蒻」。攤位女職員強調,他們出售的是台灣人工養殖海參,但拒絕出示原材料證明。本地參茸海味展商大棧創辦人吳鴻森鑑定後,指「韓國店」出售的海參不見除腸痕迹,亦無海參皮,口感與海參有明顯分別,估計由糯米粉製作,每份成本只是幾毫子。
貿發局回應時證實,位於3C-B31及3C-E17的攤位售賣的是素海參,已即時封舖,要求更正商品說明方可重開,並已通知海關。貿發局網頁顯示兩攤位分屬不同公司,填報地址均是廈門。海關指會就接獲疑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的舉報作了解和跟進。
■記者佘錦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