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健籽】我們都是吃味精大的

【科健籽】我們都是吃味精大的

【科健籽:趣味科普】
味精不是甚麼好東西,有些人更加認為是偷工減料的代名詞,所以餐館才以「不加味精」作招徠,以真材實料吸引食客。不加味精更是一項形象工程,美國金寶湯早前宣佈來年逐一停用味精,究竟不加味精還有沒有人會買?味道會變成怎樣?不妨拭目以待。

細心的消費者其實知道,我們都是吃味精大的,但凡出前一丁湯包、卡樂B薯片以至調味料如李錦記蠔油、珠江橋牌生抽王、家樂牌雞粉等,都有味精。你說,我都看不見味精這兩個字,英文MSG(Monosodium Glutamate)同樣沒有,怎麼證明?其實,味精就躲藏在「增味劑」(flavour enhancer)後面那個E621的代號裏頭,大家只要看看食物標籤,就能找到。“E”意指Europe,是歐洲國家當年對食物添加劑用的代碼,所有「增味劑」都包含在E600至E699。看到E621,你便知道味精依然陰魂不散。所以在超市拿起May姐雞汁一看它的食物標籤,即時無所遁形,雞汁究竟用了多少新鮮雞熬出來未必是重點,重點是當中有味精,難怪這麼入味。
此一時彼一時,一百年前,味精可是日本人的偉大發明。1908年,東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在家喝了老婆烹調的豆腐雜菜昆布湯,驚嘆鮮味無窮,當時不禁大喊うまい(umai)。Umai是美味鮮味的意思,看日劇的朋友偶爾發現角色大讚「好味呀!」時多說umai,而不是おいしい(oishii)一詞,相信是umai更通俗、更能表達「爽呀」的感覺。化驗後他發現玄機就在昆布裏頭,還找出當中的化學成份穀氨酸,並命名為うま味(umami)。這個うま味的鮮味,後來還跟甜、酸、鹹、苦並列為五味,深受重視。池田教授從昆布中提煉出我們所認識的MSG穀氨酸鈉,後來大量生產為味之素,從此成為味精之父,榮登日本史上十大發明家之一。滋味的穀氨酸,是人體20種氨基酸之一,亦會存在於天然食物中,人奶也有0.02%的游離穀氨酸,假若娃娃吃240毫升的奶,就會吸收0.048克。

FDA證實 少食唔會壞腦

池田死後三十年,一名美國華裔科學家發覺上中國館子吃飯後會項背麻痹,遂在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撰文,懷疑跟味精有關,期刊編輯更老實不客氣的起了個「中國餐館症候群」的題。天下從此多事,所有頭暈身㷫、唇乾舌燥的問題,甚至偏頭痛、哮喘、老人癡呆,以及視網膜損傷全都怪到味精的頭上去。1969年,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科醫生John Olney在白老鼠身上注射大劑量的MSG後,發現牠們有腦壞死的症狀。當時沒有引起很大的迴響,直至1991年他在美國新聞節目《六十分鐘時事雜誌》侃侃而談味精吃壞腦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為免公眾疑慮,做了一個大型雙盲的臨床研究,最後認為只要每天吃少於2.5克便沒有問題,只有大劑量服用,才「可能」導致極少數人的過敏反應,基本上粉碎了味精有害的謠言。
不過除了E621這個味精之外,標籤上常見的增味劑還包括鳥苷酸二鈉(Disodium Guanylate,E627)和肌苷酸二鈉(Disodium Inosinate,E631),它們大都是從魚及肉中提取出來,是否比味精健康不得而知。增味劑顧名思義,是無味變有味、乏味變好味的東西,兩者若早點發明說不定也會被稱作味精,畢竟「味精」只是一個形容詞,不是MSG的專利。

參考資料: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a review.” Ann Emerg Med. 1986 Oct; 15(10): 1210-3.
“Brain lesions, obesity, and other disturbances in mice treated with monosodium glutamate.” Science. 1969 May 9; 164(3880): 719-21.

記者:陳以恒
編輯:陳國棟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