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使唔使用Tesla呀,成80幾萬一架喎!」聽說有人買了幾架Tesla來做Uber車隊。
計一計數吧?80萬,彷彿是一很誇張的數字,但對比成價值700多萬之的士特權配額,80萬,是小數目。用Tesla做Uber的原因,不是為了有型,而是因為香港的油價貴。助手幫我粗略計算過,以正常香港路面的使用計算,石油氣車的燃油成本,大概是平常車用汽油的一半,甚至更低,不過以電力推動的,卻比石油氣車的成本低四至六成。用Tesla作Uber,有經濟考慮也更環保,這只是簡單的常識。
80萬,當作可以分5年折舊,也做5年車會,月供一萬不到,維修等則有原廠服務,所以總成本連供車本金加起來,每月計大概萬七。在另一邊廂,的士日夜兩更加起來的車租(其實是牌租),卻是700至800元不等,一個月算下來,就是兩萬多。無錯,錢,其實都被的士特權配額所蠶食。這是經濟學上最典型的「尋租經濟」範例。
尋租活動,有些對社會整體有一定的益處,但也有更多是浪費。多數人不會意識到,的士的尋租活動,令到這個行業的資源分配扭曲。在自由市場,Uber司機不用任何威脅利誘,自然地也會選用環保的Tesla,可是的士行業當年由柴油轉石油氣,卻要政府資助,每輛四萬大元。
電動的士為何不成功,但Tesla做Uber卻合情合理呢?當那個的士特權配額的成本,每小時等值差不多是四十元,比最低工資還要高,的士不可能花幾個小時在充電站呆等。再者,Uber的模式是收到定單才會出發去接載乘客,不似得的士要在街上兜客,在等待定單的時候在停車場中充電就好了,其實也變相減少了路面的負荷。最重要是,汽車充電站在地域上分佈,比石油氣站更廣泛,也減少了某些地區路面需求。其實不計市民對的士服務的不滿情緒,政府也應該要改變因的士行業尋租活動帶來的各種扭曲。可惜在這個城市,「適度有為」只是一個口號,而事實上政府的干預不斷,也往往用在錯誤的地方,例如打壓本來可以造福人群的互惠互利行為。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