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靜的跑馬地山光道斜路,屹立一座紅牆黃瓦,採用二十世紀初歐洲流行的折衷主義設計方式,將傳統中國佛寺空間配合西方建築手法建成的東蓮覺苑。東蓮覺苑是由何東平妻張靜蓉,在三十年代初以十萬元興建的寺廟,1935年建成,是港島區首座城市寺院,2009年獲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物。今年是建苑八十周年,上月底的一個早上,平日肅靜的東蓮覺苑熱鬧起來,聚集逾百人進行曬經大會。
傳說唐代高僧玄奘到西天取佛經回來時,於六月初六不慎將經書跌入水中,撈起後將經書散於石上曬乾,使經書得以完好帶回。後來,寺庵僧尼在每年的六月初六,也將收藏的經書拿出來翻曬,除了有利經書的保存,也藉此表達對佛陀教法的敬重之情。東蓮覺苑苑長釋僧徹解釋:「因為古時沒有恆溫環境,保存書籍是困難,所以每年選農曆六月進行曬經,以保持經書的濕度及防蟲。現在科技發達,能夠將藏經的室溫保持,所以很多寺苑現在再沒有擇日曬經。」
為配合苑內活動,東蓮覺苑擇了六月十四為曬經日,從藏經閣收藏的逾1.4萬冊佛經及書刊中,選取400多本線裝《大藏經》為主角。《大藏經》是玄奘取西經的佛教經典,東蓮覺苑所藏的,是1913年由上海頻伽精舍,按永樂十年手抄本編印而成。
記者:黃碧珊
攝影:梁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