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星期,所謂大學教授的表現,令我們對香港的讀書人極之失望,他們不是噤若寒蟬,就是對年輕學生誣陷攻訐。我們同時看到香港教育的矛盾,一方面強調我們要有批判思考能力,但另一方面,似乎又好害怕可以獨立思考的大學生。這令筆者想起三十年前,龍應台寫的一篇文章〈不會「鬧事」的一代〉。
龍應台在文章指出當時的大學生不會「鬧事」,「鬧事」是指以行動來改變社會現狀。不會「鬧事」的一代,就不會帶來社會的改變;所以,沒有「鬧事」的一代是令人擔憂的。龍應台還指出「鬧事」之前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他關心這個世界;第二,他能作價值判斷;第三,他有充份的道德勇氣,充份到促使他付諸行動。
教授就是權威 以人廢言
龍應台所講的三個條件,其實就是成為公民的條件,亦是大學教育一大目的。大學是學習獨立思考的地方,幾乎每一個課程也強調批判思考能力。如果大學生未能在大學時代學會獨立思考,大學教育就是失敗的。相信無論是甚麼政治光譜的人也會同意這點。可是,在港大副校長的事情上,當大學生批判校委會的政策,進而鼓起道德勇氣以行動要求校委會公正處理副校長任命一事,大學的高層卻又不滿意這班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甚至大加撻伐。
大學要求我們關心時事,現在港大的事情既是校內的事,也是社會時事,學生不是更應該去關心嗎?可是,平日叫學生關心時事的大學教授,這時候,就要大學生「只要把書讀好,其他甚麼都不要管!」原來,校園的穩定才是首要的,平日要大學生做個公民的教導也可置之不理。
龍應台也指出,大學生不會「鬧事」,因為「鬧事」先要有自己的主張,要有自己的主張就要有獨立的價值判斷,而當時的大學生就是沒有自己的主張。大學就是要教人獨立思考、要有自己的主張。可是,當港大學生的主張不同於大學的高層,這些大學高層卻大表不滿。港大校委會搬出一個「等埋首副」的藉口來拖延陳文敏的任命,分明是違反常識,侮辱了同學的智慧。可是,大學的高層卻想同學們照單全收、不聞不問;抗議就是搞事。
大學教授講的話就一定是對的,學生講的話一定有問題?在中國人的社會,普遍存在這種看法。李國章指港大學生如紅衞兵一類缺乏史識的講法因此頗有市場。如果一個社會有成功的大學教育,大學教授講了錯誤的東西也不會變對,大學生講了對的東西也不會錯。不過,現在社會就是把抗爭的大學生一概視之為廢青,大學教授就是權威,以人廢言。
十分可悲!現在的香港還停留在龍應台三十年前描寫的那個台灣社會,大學生就是要:「你只要把書讀好,其他甚麼都不要管!」「你別問為甚麼,記住我的答案就行!」「去讀你的書,不要多管閒事。誰鬧事,誰就記過。」我們知道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是這樣,也看到有些香港大學生關心社會,但我們卻看不到社會大環境的改變。
說穿了,根本沒有人希望我們可以獨立思考,其實只是希望我們做個不理政事的專業人才。可是,想深一層,如果我們好像上一代某些教授那樣沒有良知、沒有道德勇氣,讀再多的書也不過是個奴才,那麼,香港還有甚麼前途?
陳雅明
《學苑》前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