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共車輛之上,凡是雙人座位,幾乎都有典型香港男女示範典型坐法。
這坐法之妙,盡在不言之中,要訣在於不取靠內的座位,而穩據靠外近通道者。如此一來,誰人覬覦鄰座,必須硬着頭皮,勇闖先坐者雙腿左攔右截的一關,怕事或怕麻煩,就只有望座而歎,知難而退,侍立在側。於是焉,先坐者可以獨據二座,即使沒有宋太祖「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耶」的統一天下氣概,至少也有點古代狀元鰲頭獨占的英姿。
而這靠外而坐的一關,假如還嫌不夠牢固,大可以再築一道防線,即把手提包、雨傘、報紙等等,擱在鄰座之上,布個長蛇捲座陣,即使不能像《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諸葛武侯的亂石陣一樣,令來犯者不敢輕進,至少也可以像古代衙門把入獄犯人先打三十殺威棒一樣,挫其銳,頹其志。
上述典型坐法的原起,今已無從考證。但一九九零年代末葉,無疑已風靡全港。新中國人熱中向聯合國申請什麼「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冊,如粵劇、香港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等。香港公共車輛坐法,最好也申請注冊,把「香港民族」的公德心發揚光大,同時教外國人開開眼界。
從前,香港人搭公共車輛,很少見這種妙不可言的坐法。當時的人,比今天蠢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