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長順勢而行 港台噤聲可待(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處長順勢而行 港台噤聲可待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影業大亨邵逸夫先生在無綫電視時,被問及他的用人哲學,曾有膾炙人口的這麼一句:「邊個得閒邊個做!」特區政府招聘廣播處長多年,仍然找不到合適人選,如今終於塵埃落定,梁家榮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到底是因為「邊個聽話邊個做」,還是「邊個有本事邊個做」居多?
以今天特區政府的用人哲學,「聽話」的可能性較大,由曾德成及鄧國威的例子可以證明。梁振英換人當然不需解釋理由,當事人亦不會向公眾交代原因及經過(否則特首投鼠忌器說不定會收回成命),但經此一役,特首不論是否為了爭取成功連任,今天也不會找一個「不聽話」的廣播處長來為自己添煩添亂,因為這個職位的任命如果惹起非議,不論是即時或日後,特首都會成為眾矢之的,且公眾一定支持一位敢於與特首對着幹的廣播處長,只要他能證明特首的政策或對港台運作的干預,會損害香港的核心價值或是港台的獨立運作即可。
特首怎樣才能確保新廣播處長「聽話」?手法當然不可以着迹,方法也不可公開,但負責招聘的官員及獵頭公司卻不可能不知,也不可能卸責!否則便會為特首連任埋下計時炸彈,隨時有引爆的可能!梁特首來自私人機構(高靜芝女士亦然),當然熟知聘請行政總裁(處長)的方法,應徵者不單要向準僱主清楚說明個人未來如何領導公司團隊完成董事局所定的企業使命,更會需要提出個人上任後的百日、半年、一年以至任內的部署和工作計劃,讓董事局能有效監察新總裁的工作表現。這種做法有助新人能更清楚掌握董事局給自己的任務,亦可幫助新人向董事局提出自己的要求,令雙方不致「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且事後不會心存芥蒂以致互相埋怨(至於不能公開指摘,則可一早列入聘用條款與雙方協議)。
廣播處長的工作難度有多高?表面看來,由於公眾高度關注,所以不論當事人或特區政府都會有動輒得咎的可能,但若再仔細分析,梁家榮根本毋須過份擔心,且有可能立於不敗之地,原因有二:
一、他的任期只有三年(年屆六十五歲後再續約難乎其難)。時間有限,但工作無限,這三年內能做些甚麼具體實務,除了「不搞亂檔」壞了特首的大事,恐怕特區政府也說不準。梁家榮上任後對下屬同事十分客氣,除了懇請大家凡事多多指教,更聲言一定會先問同事和用心學習,這種取態並非以退為進那麼簡單,而是的確有其必須。因為梁家榮雖是資深傳媒人,對廣播政策及港台運作卻不一定知道很多(所以他從來不提公共廣播政策),到底他需要多少時間才會對港台以至政府的政策清楚掌握以至發號施令,為期可長可短,如果進退有度,三年很快便會過去。
二、時窮節乃現──甚麼時間才會真正考驗廣播處長對編採自主以至港台價值的堅持?關鍵其實在於港台用人的態度和反應。如果他們不出聲,公眾根本不會知道港台經已放棄了獨立自主和拒絕政治任務的原則。因此廣播處長只要做到與員工保持良好關係,建立默契以至互信,令任何內部不和或分歧都不至「家醜外傳」,港台即不會成為特區政府的「後顧之憂」。新廣播處長縱使仍未能把港台變為政府的宣傳工具,但港台不要再為政府添煩添亂,卻應是一個合理且可做到的工作目標。

鄧忍光已打穩根基

況且新廣播處長三年任期內必可為港台同人完成兩項人人受惠的政績工程:一是新廣播大樓的興建與落成;二是下任廣播處長有望由港台內部擢升。港台的設備殘舊不堪,新處長不單可趁機把設備器材更新全面數碼化,更可藉擴大服務範圍而增加人手,加上物色繼任人選優先考慮部門內最得力助手,自然不難贏取員工事事支持和人人開心。
今天除了「陰陽怪氣」的《頭條新聞》仍能在港台旗幟鮮明;《星期五主場》經已無疾而終,針鋒相對的主持自動消失;《城市論壇》沒有了謝志峰,恐怕亦會自動收斂;電台沒有了吳志森等人,也不愁會成政府眼中釘;「行運醫生睇病尾」,梁家榮歡迎外界「察其言、觀其行」,其實港台內部在其履新之前,已為他的任命打穩根基。港台工會及公眾對新處長的期望,其實意見紛紜,港台同人倘若對內部問題「自顧不暇」,公眾無從置喙,鄧忍光離任時已相安無事,以梁家榮的江湖地位及功力,又怎可能做得差過一位AO!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