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流動支付,各方伺機進軍,「嘟手機」購物、或兩部手機經觸碰(Bump)軟件,兩機「一掂」便可即時付款收款的點對點轉賬(P2P)服務,似乎前景秀麗。香港電訊(6823)近日搶先八達通,成為本港首家宣佈提供P2P的電訊商,研發此服務一段時間的八達通,隨後亦宣佈更換第一代八達通舊卡計劃,令人聯想,八達通此舉是否加快鋪路,靜待金管局認可便推出P2P計劃。
八達通是目前眾多流動支付經營商中,唯一以接受存款公司持牌、並受該局監管的認可機構,按例其P2P或其他新計劃內容,都要經該局認可同意方能出台,故具體推出時間仍難作準,開發期亦會較其他不受金管局監督的電訊商需時。
綜合監管、營運者及市場分析指,P2P推出不僅牽涉手機及技術支援的成熟度,八達通作為認可機構參與其中,當中的儲備值卡有公眾吸存功能,監管當局會緊盯,支付過程中潛在的操作及信譽風險。
P2P涉及兩部手機相碰交收過數,個人賬戶的敏感資料將被跨機讀取,此舉會否引發串流資訊,成為被違規使用或竊取風險的台階?故風險監控及防火牆安排,一定要符合當局要求,儘管現時八達通卡僅屬小額儲值(不超過1,000元),但若新產品引發資訊外洩,仍會造成公眾安全及信貸風險。
近期「低技術」的電話推銷銀行貸款氾濫,引發詐騙行為及銀行信譽風險受損,金管局即出手叫停銀行接受中介公司轉介私貸,便可見當局監管之慎密。
八達通卡戶若沿用第一代舊卡,即或使用具備近場通訊技術(NFC)的Android手機,下載相關P2P流動應用程式(apps),因舊卡限制無法配合流動裝置,卡內賬戶資料不會作出反應被成功讀取,故宏觀而言,八達通換舊卡,確為未來線上服務如P2P等推廣,作長遠鋪路準備。
香港電訊攻取P2P及流動支付領域,屬較大金額服務,與八達通聚焦小額支付路向不同,而P2P籌備亦非一躍即就,所以相信其換卡安排與香港電訊公佈,時間相近屬巧合多於激化結果。
惟無論如何,新一代客戶消費支付,已邁向倚賴手機等電子化付賬方式,而相應監管及法例修訂,則未必與時同步,故用戶趨之若鶩的同時,更要小心誤踩風險地雷。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