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勞碌晃伯:有病當無病

一生勞碌
晃伯:有病當無病

【本報訊】人生有很多巧合和偶然,67歲的晃伯是退休地盤工,有份興建太古城、港鐵港島線,更是將軍澳醫院的開荒牛。去年盛夏他頭暈暴瘦,求醫證實患上末期淋巴癌,20年後重返將軍澳醫院接受治療,躺在病床上,憶起昔日開工情況,才發現年月匆匆。他感謝《蘋果》讀者襄助讓他完成自費標靶藥療程,現時體內癌細胞僅餘不足一成,脫光的頭髮復生,現時他每日跟老伴跳跳健康舞,做做甩手操。捱過鹹苦,他知道人生有很多事都是徒勞無功,也不知道癌魔會否從此遠他而去,但深信難關總會過去,不要氣餒。
記者:潘婉玲 攝影:周子惇

67歲的晃伯,在內地出生,一直務農為生,那些年每月收入只有30大元,生活艱苦。1979年內地改革開放,他申請來港,當時已年過30,但相比之下,深信這個西方人管治下的殖民地生活會更好。來港後,做泥水、參與過港鐵炮台山工程,兩年內每天困在地底,不見天日,如今搭港鐵經過,回憶依舊深刻!其後他亦曾參與太古城及將軍澳醫院建築工程,由於當年吊臂未普及,經常背負水泥等重物徒步上樓,好不辛苦,但生活卻是簡單和滿足。

晃伯感概,將軍澳醫院落成近廿年,沒想到竟因病而再次到訪。去年7月,晃伯經常暈眩,更突然暴瘦,從140磅急跌至120磅,妻子陪他往急症室求診但未有發現,其後他回內地檢查,竟證實患上淋巴癌末期,急忙回港到醫院再作詳細檢查。醫生看過報告,建議晃伯使用自費標靶藥,而每針需2萬元,並需注射8針,藥費合共16萬。其實晃伯已於5年前退休,同住兒子收入不高,卻要養活一家六口,晃伯最初打算放棄醫治,惟鄉間兩名兒子得知老父患病,急向親友借貸6萬元,支付了其中3針藥費。

不過令晃伯不安的是,兒子於工廠工作,月入才千多元,為籌措藥費致債台高築,晃伯對此既感動又內疚。他其後向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求助,獲善心讀者和市民捐助藥費,好消息是,注射第6針後,醫生發現晃伯體內癌細胞已被消滅超過9成,可停止化療,現時晃伯進入觀察期。令他鼓舞的是,當日治療期時甩掉的頭髮重新生長,體重亦已回升。為增強體魄,晃伯跟妻子每天會到住所附近的社區中心跳健康舞。病情好轉了,雖然生活卻仍是捉襟見肘,但晃伯仍樂觀面對,深信難關總會過去。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曾從S0003「醫療專戶」撥款助「晃伯」治療,並從其善款支付醫療費。「晃伯」感謝善長慷慨解囊,延長他與孫兒相處的時光。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
電話:29908688
傳真:23076307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862782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
蘋果基金Facebook專頁: http://bit.ly/facebook_adcf
蘋果基金Youtube頻道: http://bit.ly/youtube_adcf

蘋果基金接收捐款戶口
滙豐銀行:580-198836-001
恒生銀行:368-006565-001
中國銀行:012-898-00067655
東亞銀行(往來戶口):015-514-68-01678-5

如捐款至指定個案,請於入數紙/支票背面寫上其捐款編號,然後電郵/傳真/WhatsApp訊息/郵寄予本基金。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於一九九五年成立,乃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基金除接受市民捐款外,《蘋果日報》亦捐出1%盈利予基金,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和資助有意義的社會及教育活動。基金一切行政費用由《蘋果日報》支付,善款的一分一毫,將全數用於受惠人所需。「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務求按照捐款人意願,把善款送交指定受惠人。然而個別受惠人可能因長期離港及搬遷等情況以致失去聯繫,甚或受惠人已經逝世或拒收捐款,有關善款將撥入基金作其他慈善用途。

網上捐款捐款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