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第5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4228)首日上市穩守105.35元樓上,收報105.55元,即沽每手賬面賺550元,兩手賺1,100元。分析估計,今批iBond的3年累計利息約1,000元,未沽者可按個人投資習慣選擇是否持貨3年,惟不建議於現價追入。
記者:黃珮琳
昨首日掛牌的iBond 5,開報105.35元,最高更見105.7元,收報105.55元,收市價僅次於iBond 1(4208)收報的106.7元。若即日沽售,投資者已可穩陣賺550元,總好過在波動股市中嚇得心驚膽戰。單看昨日歷年最高達17.72億元的成交金額,及iBond價穩守105.35元樓上,星展銀行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王良享估計,機構投資者看好整體回報高於現價水平,因此掃iBond為資產做對沖。
根據資料顯示,倘投資者持有iBond 1(4208)及iBond 2(4214)至期滿,每年派息兩次,累計派息6次,總收取利息分別為1,355元及1,244元,總回報相當於每手發售價的13.5%及12.4%。
保守投資者宜坐貨
究竟是即沽賺500元,抑或持貨3年賺逾千元回報較為划算?君陽證券行政總裁鄧聲興指,持有iBond至到期之風險主要在於通脹走勢,倘通脹呈下行走勢,與通脹掛鈎之回報則受拖累,而最壞情況為僅獲政府保底1%的年回報。市場現估計未來數年通脹率大約維持在3至4厘,鄧聲興指若有貨者肯坐貨3年,每年年息約為3厘計,即iBond的3年總回報大約逾千元,適合較保守投資者。
若無貨又是否需要高追?鄧聲興卻說散戶於二手市場買入債券「冇乜意思」,扣除約莫為550元之買入成本,總回報僅得500元,市民可自行考慮是否值博。值得留意的是,部份銀行或券商或會向投資者收取代收利息費。
另外,不少市民透過銀行認購iBond,銀行場外市場交易(Over the Counter,OTC)參考價一般較二手市場作價低,中銀香港(2388)昨參考價僅為104.7元,成交量增五成;恒生(011)全日最高參考價則為105.1元,收報105元,發言人指,整體OTC交投情况及成交金額與去年同期相若。若市民有意將債券轉至在港交所沽出,須進行轉倉手續,一般需時3個工作天,部份銀行或向其收取手續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