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番收購 估值困難

連番收購 估值困難

【兩大網企】
雖然內地兩大科網巨企阿里及騰訊(700)主營業務持續增長,亦佔公司大部份收益及純利,但兩者過去兩年「東征西討」,不斷入股規模較小的科網公司,以壯大其生態圈之餘,亦有機會得到額外投資收益「谷大」純利。

部份持股較複雜

不過有基金經理指出,阿里及騰訊入股新公司,部份持股較為複雜,令估值更困難。
過去兩年騰訊先後作出入股京東、搜狗、58同城及華南城(1668)等大型收購,今年以來則先後聯同「殼王」陳國強、黎瑞剛以及恒大(3333),入股美克國際(953)及馬斯葛(136),在美國則建議私有化網上旅行社藝龍。
至於阿里去年已入股阿里健康(241)及阿里影業(1060),今年則聯同鴻海投資日本軟銀機器人業務、又與其關聯公司螞蟻金服分別投資30億元人民幣,共同成立外賣送餐服務「口碑」。
此外,易方資本投資總監王華認為,兩間公司過去大手投資,部份持股較複雜,「馬雲私人持有啲,雲鋒持有啲,阿里巴巴又持有啲,有好多少數股東權益,令估值更加混亂」。
部份收購後更要「燒錢」,「例如滴滴同快的當年狂做廣告狂燒錢,但唔係上市公司,唔知燒幾多,(阿里同騰訊)條數就難計咗」。
他指出,阿里與騰訊作比較,後者所收購的資產較為實在,獲市場認同,「騰訊股價都反映咗出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