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內地救市已成中國版「國王的新衣」 - 盧峯

蘋論:
內地救市已成中國版「國王的新衣」 - 盧峯

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Paul Krugman)對中國向來不客氣,早在九十年代中已開始質疑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問題多多,難以持續。前幾天他在紐約時報專欄談到中國政府「暴力救市」行動,語調更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單是「China's naked Emperors」(中國版國王的新衣)這個標題大概已教北京官員面色一沉,覺得受侮辱冒犯。

以為能掌控股市

根據克魯明的分析,經濟好景時,很多國家官員都會患上「自戀狂」,認為GDP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改善都是自己的功勞,是自己英明神武所致。很快,官員們還會認為甚麼經濟情況、問題都能解決,一切盡在掌控中。九十年代初日本泡沫爆破前,大藏省及其他經濟官員都洋溢着這股「I know best」的味道,不把股市、地產市場逆轉放在眼內,相信自己掌握了經濟承續發展的規律,不消三幾個回合就能重振日本經濟,回到戰後三十年的盛況,再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可是,泡沫爆破二十五年過去,日本經濟卻在日本產經官員的進退失據中不斷萎縮,非但沒有再現盛況,反而成了亞洲經濟病夫,直到年前首相安倍晉三揚棄官員們謹小慎微的政策,放手一搏大力改革才令經濟有一點點曙光,但能否真正走出困局仍是未知之數。
克魯明認為,中國政府今次「暴力救市」反映的也是這種「I know best」的心態。他們要向股民、人民以至外界表示,經濟所有環節包括股市都在自己掌控中。所以即使內地股市估值仍處於相當不合理的高水平,北京官員仍禁不住連番出招救市,一方面確保股市不會像發達國家股災那樣崩盤,另一方面向股民、人民表明官員及國家隊戰無不勝,隨時按長官意志舞高弄低股價。可惜,從成績來看,「國家隊」入市一個月,內地股市沒有絲毫搞活了的迹象,而是奄奄一息半死不活,成交大減,指數距離4500點目標甚遠。北京官員們因此尷尬不已,只好不斷加強政策、執法力度,限制沽空沽貨,把不少交易商及平台關掉,甚至把調查之手伸到香港來。此種種慌不擇路的做法既反映官員手忙腳亂,也顯示他們其實對如何管理股市及應對波動毫不了解,只是在「打腫臉子充胖子」。這正是為甚麼克魯明以「Naked Emperors」(沒有穿衣服的國王)來形容他們。

失面子淪為笑柄

克魯明的分析當然有道理,向來英明神武的官員當然怕在股災中失去面子,失掉頭上無所不能(Omnipotence)的光環,成為民眾的笑柄。不過,面子只是官員們胡亂出招、藥石亂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樣重要的是中國經濟正處於盛衰轉折期,原來的快速增長階段已成過去,人口紅利及大量閒置勞動力可以動用的優勢已消耗殆盡,往下來經濟增將會顯著放慢,並需要大量痛苦的改革才有可能渡過難關。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官員更需要保持他們「無所不能」的神話,以穩住企業、人民的信心,以免投資、消費同時收縮帶來像日本的停滯情況。
事實上較早前在蘋論中已指出,中國過去三十年經濟快速成長靠的是調動了大量農村閒置的勞動力投入市場,再加上超高的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帶動,消費則被大力壓縮。但到現在中國人口紅利已用了八八九九,新增勞動力越來越少,人口老化則驟然而至,這一方面削減了生產力,另一方面則抑制了消費增長。至於投資,內地多年來大幅擴展基建及房地產,已開始出現投資過度的情況,產能過剩,樓房空置變得越來越普遍,再要找到有利可圖的投資項目已不容易,更不要說再靠投資帶動經濟。換言之,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兩大動力要不是減速就是開始停擺,要確保經濟維持一定增長不容易。假若連對政府及官員的信心也失掉,企業、民眾即使不致立時大舉走資避過風險也肯定會撙節消費,減少開支以應付經濟逐步走下坡的漫漫寒冬,最終加劇中國經濟調整的難度及痛苦。
為了穩住市場及民眾信心,北京政府及官員自然要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救市。但從過去一個月的來看,中國政府真有技窮之嘆,股市越救越死,看不到起色,並逐步削弱民企、企業對政府的信心。當內地民眾及企業發現政府原來是「國王的新衣」童話中的國王時,他們肯定加速用腳投票,令股市以至實體經濟進一步滑坡!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