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中午無約會,一人走上FCC酒吧大廳吃飯,不知是否時值暑假,酒吧內人客大概只有平時的五成,大概不少外國媒體駐港特派員、記者都已離港渡假去了。這也好,樂得清淨,適值酒吧內有一位Lee Fook Chee先生的香港50年代攝影圖片展覽,照片掛在酒吧四壁,在大廳遊走一個圈便可看完,如果食客眾多的話,站在別人餐枱前看圖片,總是不大方便。
這位Lee先生是新加坡人,生於1927,自少愛好攝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來港,在太平山頂為遊客拍照,賣相片求生活,於2012年逝世。有一位澳洲人Edward Stokes先生於1950,1960年代在香港長大,後往英國攻讀政治,返回澳洲後,成為攝影記者,1990年代重臨香港從事出版業,到處搜集舊圖片,找到李先生,發覺李先生收藏了大批香港1950年代的舊相片,以中環、山頂、灣仔的相片為主。這次在FCC的展覽品,便是Stokes整理舊照片後的成果。
左丁山對50年代的中環,全無印像,這日看舊圖片,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伶芳艷芬在山頂咖啡室外,倚着房車(車牌HK 2888,今天應很值錢),(二)雲咸街口娛樂行外馬路上的十幾輛黃包車,那時候坐的士不太普遍,黃包車生意還算過得去;照片還顯示了「南華早報」大厦(即今日南華大厦)的側面,當年SCMP與China Mail的影響力巨大,有報業大厦在中環,與今天的英文媒體衰落的情況,相差太遠了;(三)維多利亞港近添馬艦的遼濶海面,與今日「維多利亞河」不可同日而語,今大會堂外干諾道中還是「新填地」,作臨時停車場之用。
1950年代的中環,與2015年的中環,面貌大不一樣。看舊照片,60年前交通工具以電車為主,私家車輛稀少,黃包車還有一席地位,街上甚至有抬轎佬出現,上環永樂街外有少年落水暢泳。假設當年香港人已有環保意識,保護維港意識,反對政府不斷填海築路建屋的話,大概香港島今天還像馬來西亞檳城,可保留大量戰前景物,但斷斷無法有足夠的基建和土地來發展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看港島自19世紀便開始填海,150年來幾乎無日無之,卒令香港變成了今天的樣子,再填下去,維多利亞港也會失蹤,可說填海已到極限。香港的發展是否也到了自然條件的極限?發展與保育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着實考驗香港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