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爺救市無所不用其極,搬龍門變成例行公事,A股早已變成殭屍市,升跌與市場力量零關係。與其息息相關的H股指數,上周更一度失守股災價,撈底等同白做。中資股潛藏四大地雷,是旦踩中一個都足以致命,投資者每行一步,都要睇清睇楚。
憂經濟陷入衰退 發電貨運數據差
內地官方公佈上半年經濟增長為7%,恰好是中央年初預定目標,惟不斷惹來外界對統計局造假的質疑。如以最能反映實體經濟情況的發電量和鐵路貨運量來衡量,內地上半年經濟其實已陷入衰退邊緣,中資股經營環境差,也難有好表現。
今年上半年,內地發電量增速只有0.6%,中國作為粗放型經濟,能源投入的增長遠大於經濟產出增長。過去30年來,內地發電量持續增速高過經濟增速,高出幅度在2%至3%左右。以最保守估計,即使假設發電量與經濟增長相若,內地上半年實際經濟增長可能低過1%。
另外,鐵路貨物量數據上半年下跌9.7%,顯示實體經濟活動不斷萎縮,更加印證官方經濟增長數據不足為信。按照近十年數據,內地經濟增速和鐵路貨運增速的比例為1:0.6,今年上半年鐵路貨運量勁跌一成,意味經濟增長不但遠未能達標,甚至可能倒退。
上月PMI差過預期
此外,上半年官方的7%經濟增長數據水份甚高,其中有1.4%來自金融業貢獻,遠高於歷史平均的0.9%,大部份來自大牛市下的股市佣金、孖展收入。隨着下半年市況回落,很可能難以持續。
內地最新公佈的7月份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數值為47.8,較於6月份的49.4進一步萎縮,創2011年11月以來最大收縮率,並為連續五個月低於50的盛衰分界線。國統局公佈的7月份官方PMI亦只有50,也低於市場預期。
國際投資者看淡 外圍期指續低水
國際大戶幾乎一面倒看淡中資股前景,新加坡交易的富時A50指數期貨即月及下月均持續低水,截至上周四止的即月期指低水幅度有1.5%,下月低水幅度更高達2.9%,規模近500億元,不遜上月的波動市,不排除本月A股再掀波動。
早在上月新加坡交易的A50期指結算後,8月未平倉合約已超越52萬張,截至上周三止,合約張數已達56.2萬,規模已有478億元,與7月時相若,計及低水因素,意味大戶或有意再博A股未來兩個月未跌夠,成後市隱憂。事實上,除新加坡的A50期指後,本港H指期貨未平倉合約同樣高企在逾20萬張的高水平,上周四止錄21.59萬張,相當於接近1,200億元的規模;下月合約亦不斷攀升至5.89萬張,規模亦有327億元。
A股ETF沽空率高
除期指再現大戶手影,多隻港上市的A股ETF(指數買賣基金)亦成淡友目標。截至上周四止,仍大折讓8.1%的安碩A50(2823)沽空率,已連續七個交易日維持在20%至35%的高水平;不斷走資的華夏滬深300(3188)上月下旬沽空比例一度驚人地高逾五成,最近兩日亦有約四成;錄有0.28%溢價的南方A50(2822)更成重災區,7月初至今已有兩日錄逾五成沽空率,逾四成比例亦有七日,最近兩日比例仍高企逾三成,更凸顯空軍出手兇狠。
暴力救市有後遺 退場風險難估計
中央在7月6日啟動暴力救市後,股市成交金額、新增股票戶口、孖展餘額這三大衡量A股人氣的關鍵指標持續下跌,證明散戶信心始終未恢復。中證監不准持股5%以上股東減持,又封殺高頻交易戶口,種種干預市場措施亦令長線資金不敢入市。目前A股市況全靠以證金公司為首的國家隊支撐,市場普遍預期,國家隊終有一日要退出,退市時機成為影響後市的最大不明朗因素。
閱兵前料續維穩
證金公司原本為中證監旗下,專為券商提供孖展資金的融資公司。7月初中央緊急修改其業務範圍,可以投資股票,人行並宣佈提供流動性予證金公司救市,從而成為國家隊主力。
內地傳媒披露,各大銀行已提供2萬億至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額度予證金公司。高盛預計,7月初至今,證金公司已使用約9,000億元掃貨,已耗用至少三分一彈藥。如A股持續低迷,證金公司不可能無窮無盡托市,再加上所借資金需還本付息,終會停止掃貨並開始套現。
另一方面,中央亦不可能長期停發新股,令股市最基本的集資功能被廢除,一旦重啟IPO,市況勢必再受衝擊。
有分析指,國家主席習近平在9月初舉行首次閱兵,當局要全力維穩,在此之後,便要作出退市抉擇,加上美國加息如箭在弦,屆時的波動或更大。
業績揭盅恐驚嚇 內銀股乍現燶味
大時代過後,投資還原基本步,股價升跌與盈利掛鈎。中資股業績期臨近,一旦出現驚嚇場面,肯定為股市帶來翻天覆地影響,要數影響力最大的,首選散戶至愛的內銀股。
內銀股中期盈利壓力,主要源於人民銀行今年連環減存貸息三次,合共0.75厘,但存款利率的浮動區間上限,已由年初的1.2倍,上調至最新的1.5倍,意味在利率市場化下,銀行間競爭越來越大,令息差收窄,繼而拖低盈利。
水泥鋼鐵股堪憂
同一時間,內銀壞賬亦不容忽視。東亞(023)日前發表中期業績,中國業務稅後淨溢利按年大減54%,至5.41億元,主要受累貸款減值6.92億元,不良貸款率亦由去年底的1.32%,急增一倍至今年6月底的2.65%。東亞中國業務明顯放緩,對內銀業績有一定啟示作用。事實上,內銀股股價已乍現燶味。以四大內銀為例,上周齊齊跌穿7月8日股災收市價。
另一方面,雖然券商及內險股盈喜頻傳,但主要受惠大時代下股市大升,然而下半年風光難再,提防業績後見光死,另外,在製造業死氣沉沉下,不少水泥股及鋼鐵股先後發盈警,在產能過剩問題未解決下,亦為中資股另一計時炸彈。
【專家意見】
無心水勿落注
中國銀盛財富管理首席策略師郭家耀:「下半年經濟轉弱,中資股大部份都要避開,尤其是保險、券商及資源,內地經濟三頭馬車中,目前只能加強投資,雖然基建股短期受惠,但無特別心水,不要落注。」
金融股唔掂得
京華山一研究部主管彭偉新:「A股唔係(中央)頂住根本就會跌,銀行、保險、券商自行購入股份,並非因看好公司,而是為中央服務,盈利必受影響,所以全部唔掂得。反而基建股在中央刺激經濟下,雖然毛利未必好,但至少有定單,可支持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