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一向只看NBA,近兩年才因為朋友引介的關係,開始留意香港甲一籃球,並偶爾到現場觀戰,這才察覺到本地籃球的吸引力。純粹從球迷觀賞角度出發,若以球賽水準而論,本地波當然不可能與我們看慣看熟的NBA企及;但是近距離臨場觀戰的刺激感覺和氣氛,也是隔空透過屏幕看球永遠不會給予你的。
其實香港甲一(圖)籃球的水準和可觀程度並不低,早前總決賽出現全城撲飛潮就是明證,並非只靠球會擁躉捧場,而是真的打得好看。我想這一方面是因為有球隊引入了高水平洋將(如前加拿大國手泰那),刺激本地球員也要相應提升水平;另方面也因今日資訊發達,教練和球員更容易獲得最先進和具效率的訓練方法,很多本地年輕猛將在體能上都表現不俗。
隨着來季有新勁旅東方升班甲一,加上運動品牌乘着籃球鞋熱潮推波助瀾,香港籃球絕對有條件擺脫「半職業」狀況,往更高水平提升。不過,我想其中一個急需改善的因素是場地──老牌球賽勝地修頓場館還可說中規中矩,但是到了更重要的賽事需要容納更多觀眾,移師灣仔新伊館舉行時,問題卻來了;只因伊館當初設計有缺陷,比賽場地太過短小,觀眾席卻居高在另一層,結果坐在球場兩端的觀眾,竟然無法看見近自己那邊的籃底!這在籃球比賽實在難以接受,有時明明在現場,卻看不到精采時刻,實在掃興。香港籃球要向商業邁進,必需在場地方面想想怎樣發展。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