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來、北漂,早年華人的移民史,離不開逃難,這種宿命,原來放諸生活在香港水域的原居民──中華白海豚,也一樣。未看港產吉祥物的移民史,先看這裏的基建工程:港珠澳大橋,2012年動工,填海150公頃;興建機場第3條跑道,2016年動工,填海650公頃。漁護署剛公佈的監察報告就發現,鄰近水域海豚數目已跌至13年來新低,大嶼山東北面是重災區,由20條減至1條。隨着包括三跑在內的基建工程陸續開展,白海豚被迫「一路向西」,勢所難免。
聚居珠江口吉祥物
要從高位清楚看到港珠澳大橋工程,便得行山。由東涌逸東邨出發,循著名的「東澳古道」往大澳方向走,徒步行3、4小時,便到達最高點。這天,艷陽高掛,蔚藍色的海水,映照片片白雲,呈S形的跨海橋墩,將一望無際的水面切成兩半,像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蛇。全長接近50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是全球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除了核心建築,還包括離岸人工島及海底隧道的工程。
這裏,是連繫港澳珠海三地基建工程的所在地,也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處。聚居於臨近珠江口的吉祥物,早習慣與基建工程共處,分享同一水域。90年代初,香港興建新機場,填海938公頃,赤鱲角島因為要開山劈石,方注意到牠們的存在。及至年前興建港珠澳大橋,橫跨珠江口自然保護區,這批原居民的生態,又再度引起關注。挖泥、填海、鑽孔和打樁,究竟會帶來怎樣的生態影響?
每條獲發「身份證」
上月底,記者就跟隨監察船隊,追蹤海豚群去向。船隻由東涌碼頭出發,經北面的大小磨刀洲,再往西走,經深屈和大澳,來到索罟群島。
由北而南的航道,全都是中華白海豚慣常出沒的地方。原來,每條海豚都有自己的號碼,就如人類的身份證,研究人員並會根據海豚的特徵,為牠們改個好名,舉例皮膚白滑的叫「滑嘟嘟」,總來無蹤去無影的,就叫「旅行者」,隨意又親切。
「呢度水域出沒嘅海豚,大部份都認得晒,有時耐無見,都會心掛掛」。一船人聚精會神,駛至大嶼山西面的分流,終見豚蹤。「望望你兩點鐘方向……」研究人員細細聲提醒記者,像怕太大聲,會嚇怕水中的小寶貝。用牙齒互咬、追逐磨擦,有時又把頭至胸鰭,筆直地伸出水面,在水面濺起陣陣水花。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說小海豚正在社交,增進感情。
海豚數目大跌逾半
隨不同工程陸續開展,要看到中華白海豚已越來越難。漁護署早前發表了2014年度海豚監察報告,顯示在大嶼山西面、西北面及東北面研究區域,海豚數目為61條,較10年前大幅下降逾半。其中,東北面的海豚數目跌幅最為明顯,由2001年的20條跌至上年只剩下1條,而且海豚的棲息地亦有西移迹象。
洪家耀指出,海豚數目下降,明顯與港珠澳大橋工程有關,他擔心隨着包括三跑在內的大型工程陸續開展,「一路向西」的中華白海豚,處境將更為惡劣。
攝影:李家皓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