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搜查】香港人撲水 撲足百幾年

【街道搜查】香港人撲水 撲足百幾年

【文化籽:街道搜查】
變幻原是永恆。不過「撲水」這種事,即使世事常變,港人還是逃不過。足足百幾年了,我們還要為水奔波勞碌。

近期鉛鉛不絕的污水搞到人人頭痕;六十年代大制水,一家老少都要上街擔水。時間回到19世紀,未有自來水的年代,水對於大眾就更珍貴了。山泉、水坑、水池成了生命之源,它們位處的街道,命名都與水有關。上環的水巷(荷李活道與太平山街中間)就是一例。現在看來平平無奇的小巷,曾經有個清澈山泉,附近居住的華人都在此取水。水巷變成大眾的中心點,所以水巷之東被稱為東街,水巷之西稱為西街。英文街名音譯為Tung Street及Sai Street,可見是先有中文名字。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黃凱欣講述兩條與水有關的街道之歷史。

看來沒甚特別的「水巷」百多年前曾有一條清澈的山泉。

水池巷的水池當年只供高級人士取水。

有了自來水,廢了水池,這裏闢為小巷(在儒林臺下)。

而在水巷不遠處的水池巷(必列者士街附近),的確曾經有水池,供當年地位較高的西人及華人取水飲用。後來有自來水供應,水池被封閉,該處開闢為小巷,並命名為水池巷。香港石塘咀的「水街」、灣仔「石水渠街」的命名都與早年水源有關。

1860年,殖民地政府提出在薄扶林山谷興建本港首個水塘。目前,香港食水近八成來自東江,其餘是本土集水區。香港人今時今日除了憂柴憂米,還要憂水質,到底香港有冇進步過?

記者:葉青霞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