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融」兩字,一般人先聯想到「貪婪」,其次是「危機/風暴/海嘯」;講到「金融創新」,自然是「貪婪的人用新方法賺大錢兼累街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也說:除了自動提款機外,近代金融創新對人類無甚貢獻。
《Smart Money: How High-Stakes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Reshaping Our World—For the Better 》卻獨排眾議,為金融平反:借貸、股票以至衍生工具,雖然帶來一次又一次的泡沫和危機,但都是應人類所需而生;若善加利用,更可提供新方法解決社會問題。
金融市場經常失控,部份源自人的博彩心態。博彩對窮人尤其吸引,因為可能是唯一發財希望(不管多渺茫);美國的政府彩票,便成功從低收入戶日常消費中拿走3%。但任何博彩最終只有莊家穩贏,經濟學家認為是變相「剝削窮人和蠢人」。另一方面,經濟學家也指出,赤貧人士脫貧起步點,是要養成儲蓄習慣,但窮人就算有意儲蓄,本金也有限,存款利息不足以吸引開戶口。原來,不少國家已推出「抽獎戶口」,銀行把存款賺來的利息化成彩金,定期抽獎贈給幸運存戶,存款越多中獎機會越高,正好利用博彩心態,鼓勵窮人儲蓄。
傳統上,社會問題是政府責任,但世界各地政府大多入不敷支或負債累累(香港是少有例外),社會開支壓力卻日益沉重,就算有慈善基金助一把,也只是杯水車薪;「開善堂」的人畢竟只是社會上少數,要打開新局面,需要動員新資金加入應付社會問題行列。
發債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效益債券」(Social Impact Bond)是其中一種方法,顧名思義,債券購買者可以收利息,但發債人集資並非為商業投資,而是解決社會問題,關鍵是怎樣把「解決問題」化成利息收入。英國Peterborough做過以下試驗計劃:當地嚴重罪犯出獄後有社工輔導,但判監一年以下釋囚,反而被認為是「低危」,政府沒有特別撥資源跟進,結果六成以上出獄一年內再犯事,不但影響治安,監禁成本也是庫房負擔。於是,有慈善基金用「社會效益債券」概念,資助社福機構提供輔導服務,並和政府約定,若服務能達到減低釋囚再犯事數目的特定指標,間接幫助政府節省治安成本,政府會出錢「派息」,慈善基金可以把利息投放新項目。
類似的成功試驗,已吸引高盛等投資銀行加入發債,吸引有興趣既投資又做善事的客戶,成功引入政府和慈善基金以外的資金,應付社會問題。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