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歲開始,單車從來難不到我。學懂了平衡,我記憶中沒有從單車上仆倒過,小時候已經習慣踩着單車在街上橫衝直撞,那怕是車來車往的馬路。不過幾個星期前,我摔倒了,而且是在「零速度」下連環摔車,真尷尬。
「穿了這對lock鞋,你最好先練練,找個沒有車的地方練好,才好上路啊!」單車店的老闆語重心長,我以為他是小題大做:就是一對鞋的差別,那有踩不到單車的道理?隔天,我穿着新簇簇的單車鞋,和單車隊一起出發,由天水圍出發流浮山。結果三十幾人在起點停下了好幾次,圍觀我如何在跌跌撞撞中克服這麼一對新鞋。沒有踩單車的讀者未必知道,原來公路單車的鞋,有一個「碼」,可以像入榫一樣扣在腳踏上,令踩車時不會踩失,用力更有效率。不過,上落車都要一定技巧,否則就會和我一樣焦頭爛額。
重新學習踩公路單車,便知道境界不同,一路上高速上山下坡,如入無人之境。我也重新認識了風,單車越快,風阻越強,原來風不一定令人清爽涼快,在單車世界會教人流更多汗。越過幾個小斜坡,眼前一大片后海灣美景,又是一段大落斜,車速越飆越高,我放膽不煞車,耳際都是風聲。感受風在我身邊呼嘯而過,原來「破風」是這麼一種爽快的感受。
必須申報,參與單車隊,原本是電影公司為《破風》而設的電影宣傳;而這麼一次重新認識單車運動,正正為我入場看這部電影作好準備。在拍攝來說,踩單車可不像足球和籃球般好拍,動作只有上車、踩車、上山、衝刺、撞車、跌倒,要拍得精采一點不容易。林超賢導演可以透過多變的角度、視角、鏡頭活動和剪接技巧,把電影中每一場比賽都呈現得目不暇給,實在不簡單,認識單車運動的觀眾必定會看得血脈沸騰。
不認識單車運動的觀眾,相信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三位男主角身上。彭于晏繼續發揮個人魅力,做回自己最擅長的陽光大男孩,加入少許不羈傲慢,搖身一變成為人見人愛的主角仇銘。他和韓星崔始源的表現可說恰如其份,但無甚驚喜,反而飾演弱勢單車手的內地演員竇驍時而內斂,時而張狂,演出教人眼前一亮。
《破風》劇情裏的單車意外頗多,有人批評誇大了單車的危險性。不過電影嘛,總需要一種誇張手法去說故事,否則又會被批淡而無味。而實際上,拍攝這齣電影途中,有超過80名單車手受傷,包括香港演員陳家樂跌斷鎖骨,所以謂意外場面算得上有血有肉。不知是劇本還是幕前幕後的投入感所致,看這齣電影有點少時看日本熱血漫畫的感覺,把體育精神和友誼提升到一個讓人起雞皮的層次,推薦各位讀者入場支持。
Profile:柳俊江
前新聞記者,動物NGO工作者。現為自由傳媒人兼「另類生態學家」,透視傳媒生態、動物生態、社會生態。《反智動物》討論最高智商靈長類動物之種種反智行為。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