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見證時代 閘閘精采

【旅遊籽】見證時代 閘閘精采

【旅遊籽:文化地標】
閘,在《說文解字注》指「開閉門也」。最初閘門不分,住宅只有門而沒有閘,在香港和華南地區,閘在現代的歷史很短,用於住宅的年資更短。大家最緬懷的是通花鐵閘,在結業的士多、雜貨店、中藥舖、冰室等,緊閉的閘門仍然存活,只是它們來日未必方長。這次由菱形閘說起,跟三個鐵漢,一齊跌入鐵閘那短而鮮活的歷史漩渦。

鐵閘一般分為開窿(菱形閘)和不開窿(菱形閘加可摺叠的窄長鐵板,即通花鐵閘),最早用於商舖,住宅使用鐵閘始於戰後,方便開門通風。數歷史,公屋摺閘是第一代,「六十年代公屋鐵閘工程,做行貨咁交,一道閘利錢有二、三十蚊。」流水作業,質素自然差。摺閘款式由來已久,當公屋進化至和諧式,仍是一模一樣,打鐵佬江天養師傅說起近年公屋舊事,因摺閘防盜差,受影響(或受惠)的住戶紛紛獲安排重新安裝閘門,由菱形閘變趟閘。
過往商舖常用的通花鐵閘,現在越來越少見,「基本上是淘汰囉,好少人做啲咁嘅閘,𠵱家做呢道閘,比捲閘貴一倍。」摺閘、趟閘被淘汰的另一個原因,又係土地問題,完全打開後仍然佔用店舖空間,但捲閘不同,收藏捲閘的箱子還可以利用做招牌,一舉兩得。

赤膊上陣日子久了,就如單眼佬涼茶那道不開窿鐵閘,須花多倍力氣才可鎖緊閘門。

中興鐵閘 
江天養師傅在觀塘仁信里開店四十多年,14歲學師,25元一日人工,儲下15萬,用10萬頂師傅間舖,再租個小貨倉。

從通花鐵閘的字號,可以找到不少舊行業,包括山貨。

長龍店樹記鮮竹在2004年結業,及後在對面街重開。

不銹鋼興起 局限花款

被時代淘汰的,何止摺閘。去年,市建局重建的步伐跑到觀塘,仁信里舊舖消失,江天養幫人做閘做足四十多年,替自己的橫街小舖關上閘門。他小學畢業,14歲就跟姐姐的叔仔打工,公司做圍欄、鐵閘,燒焊工作就是日日跟火爐打交道,省吃儉用儲下十多萬,在仁信里當起老闆,「每年農曆三月十四日尉遲恭誕才會休息一天,沒太多儀式,都是聚在一起吃飯。」
當閘的世界變成機器化,江天養的一身打鐵功夫沒忘,但也無用武之地,「扭花要用模具,這些模具冇人用,在港很難找。」中國製造的現成來貨,來貨由大陸工場出品,摺閘、趟閘由鐵變成不銹鋼,「不銹鋼硬淨,易清潔打理,但溶點跟鐵不能相比,鐵燒紅後可以扭出不同圖案,不銹鋼也可屈出任何形態,但太複雜卻會燒出黑邊,有所局限。」時代進步,閘的價錢越來越便宜,「25年前,一道鐵閘可能索價4,000蚊,現在開這個價會被罵。」打鐵佬賺的是血汗錢,物料費便宜了,工資一千元一天,仍算是不錯的工作,最近他忙於為工廠大廈一個打通十個單位的客人設計鐵閘,需要的,不是他的手藝,而是腦袋,老師傅,永遠是寶,雖然,這個60歲鐵漢,跟「老」暫時無緣。

西營盤靈恩幼稚園舊校址將變成酒吧,鐵閘上的山寨米奇老鼠及各式動物飛鳥,街坊們見慣見熟了。

每閘精華圖輯

江天養師傅說金錢和壽字圖案均最難做,以圖中金錢圖案為例,須要每個部份逐件拗曲再焊接。

這幢七十年代舊樓的鐵閘圖案複雜,單位髹上中國數字,比較少見。

鐵閘有標準尺寸,閘頂另做鐵窗花。這座大廈的鐵閘、水磨石手寫樓名、車仔檔等皆具六十年代風味。

舊樓鐵閘展現的色彩學:黑襯黃及黑襯金圖案較為傳統,另黑襯粉則較摩登。

金錢圖案的變奏。

深水埗東成針車行一幅捲閘,每個圓圈及黃色小圈均需逐個拗形及燒焊,極費工夫。

村屋的疏窿摺閘,屬房署花千五萬替換的公屋鐵閘款式。

香港閘史

十八世紀 木趟櫳門

早期商舖住宅使用寶芝林式的木趟櫳門,圖為源吉林,於日佔時開始安裝鐵閘加強保安。

五六十年代 摺閘

戰後鐵閘最早於公屋出現,俗稱菱形閘,但因中間罅隙太大,引起保安漏洞。同年代有通花鐵閘。

七十年代中 捲閘

國內改革開放,廉價工業產品衝擊香港打鐵業,捲閘興起。閘門成為塗鴉或賣廣告好地方。

八十年代 鋼閘

不銹鋼閘是主流,印花、圖案款式多變,但比鐵閘有局限。

九十年代 鐵藝

多見於大宅或鄉村獨立屋,不過打鐵佬跟鐵藝劃清界線,鑄造工藝不同。

詹濟南評奇閘

驗樓師詹濟南有一棒打死發展商的本事,未創驗樓先河前是工程監督師,驗樓原是工程監督師工作其中一環。這次只是請他來評評一道奇閘,藉題說香港建築界奇聞。領他來到佐敦廣發大廈,大廈招牌旁大大個恒基標誌,這種手法於八十年代以前常見,但鐵閘上還鑄有一個恒基標誌小圓牌,實屬少見,詹sir提起兩單地盤鐵閘壓死工人的事故,一單死者家屬要籌款搞喪禮,另一單則獲恒基太子爺致送帛金及道歉,「做地盤,死都死喺恒基。」

驗樓師詹濟南:「好似呢個logo,商標嚟嘅,業主住緊某某發展商的樓,對佢係一個榮耀信譽。」

一般樓宇以招牌形式展示發展商名字,但廣興大廈卻把發展商標誌造成小圓牌焊接至鐵閘上。

路軌牌做管理 咪搞

驗樓驗出名堂,放工後還是一個無力掙扎的小業主。他小時候一家十三口擠在大坑一個400呎的唐樓單位,93年移民美國,九七回流置業,只能買夾屋,選擇不在他手,但做三行出身的他,講起樓,他熟門熟路,自有兩招過大家手,「我是用剔除法,尤其是某一家大發展商的樓唔揀,篩選後所剩無幾,另外做實務的管理公司也很重要,我會剔除只做表面工夫的管理公司,譬如『路軌牌』。」聽完大家心照。
今日人稱詹sir,昔日他做過墨斗,做過科文(地盤管工),做地盤時被尊稱師傅,其後修讀土木工程系,他說:「講起昔日做三行是高尚職業。」香港師傅分廣東及上海兩派,「三年學師,基本功紮實。我唔認同建造業為低技術行業,如泥水、舊樓扶手用上海批盪,批幾轉好平滑。你去睇半島酒店,簷頂全部人手批花,唔係低技術,直頭藝術家。」1974年抵壘政策後,大量農民湧港,他們知識水平低,只靠勞力,工藝水平未夠紮實就走馬上任,這也是他為眾人皆罵發展商的持平之說,「發展商也是受害者,這數年看發展商有心起好樓,但師傅工藝追不上,無可奈何!」這也是樓宇新不如舊的原因,千金難買那個重視工藝的老師傅年代。所以,他認為買樓如喝葡萄酒,品味年份,「八十年代公屋26座重建醜聞後,建樓質素好;九七炒風熾熱,大家不重視建樓質素,發展商也不會重視。」他有份參與的有線電視節目《樓盤傳真》也是促使發展商建好樓的原因,「打分直接影響樓盤銷售,以及下一個樓盤定價嘛。」奇則不斷,小市民也莫可奈何。

新鴻基曾是信心保證,但近年水準開始下降,詹sir指:「不能話跌得快,只是別人追得快。」

香港人只識四大發展商,舊樓記載了新邦、周生生、茂福等小型發展商的故事。

舊樓加裝閘門,原本大門只有門牌,霸氣地伸延至樓梯外牆的水磨石裝飾。

鑿字號雲集大角嘴

從前找打鐵佬,大角嘴最集中,即使鐵閘早已在大陸製造,大角嘴必發道的五金工程舖依然成行成市,而數十年歷史的捲閘舖如聯興、三興散落於深水埗一帶。
通花鐵閘的「花」是啤出來的,但偶爾付得起錢的店家,都會在鐵閘上啤出店舖字號,甚至找鑿字師傅鑿字。鑿字又叫鑿嘜,師傅在金屬板上刻字,字體不似書寫,要思考筆畫間的留白位,才方便客人噴漆時清楚顯示文字。鑿嘜師傅,全港可能一隻手數得晒,一間摺閘小舖隱於五金舖旁五十年,高掛在五金舖前「精工鑿嘜」四字,書法工整,筆畫繁複的鑿字依舊清晰,引人注目。店主叫劉更秀,「字練得多就靚!」劉更秀說了好幾遍。他出身於東莞農民家庭,1965年,廿多歲便花了三日,晝伏夜行,成功偷渡來港,立刻搵工,輾轉來到大角嘴開舖,同期還會走去青山道寫揮春,日賺六七百元,生活無憂,他說:「九七前後租過樓底舖寫揮春和賣雞蛋仔,千多二千蚊一天。」靠手藝搵食的日子遠去,能屈能伸的他,現時靠做膠地板,賺錢比鑿嘜更多,他邊操作美國製𠝹字機邊說,「你看,筆畫清晰。」起稿依然是他的書法字體,機器開動,北魏、隸書、黑體,七十過外的老人手指靈動,很快起貨,最大可𠝹兩呎招牌。鑿嘜需求越來越少,這班老師傅一退,工藝即將消失。

劉更秀的店只有45呎,摺閘保護他所有家當。

浩源工程
大角嘴必發道12號橫門

寫得多就靚,劉更秀鑿字的書法全靠自學。

聯興捲閘的李師傅指,昔日捲閘舖十多廿間,現時各散東西。

聯興捲閘仍然保留香港小工場模式。

記者:邵超
攝影:劉永發、徐振國、許先煜
編輯:黃仲兒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