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龍都在重寫歷史(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四小龍都在重寫歷史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決定修改課程特別是歷史科教材的時候,台灣國民黨政府大概沒有想到會鬧出這樣大的風波,更沒有想到會有年輕學生為了反課綱連自己的性命也犧牲掉。撇開當中的政治考量及政黨介入,如何撰寫、編寫、改寫歷史從來是燙手山芋,隨時演變成重大政治事件,甚至引發衝突。歐洲一戰以後大量新生民族國家湧現,重寫歷史過程就停不了,波蘭人追溯它們中世紀的輝煌,羅馬尼亞人則盡量把自己跟羅馬帝國拉扯上關係。二戰後獨立的新生亞洲國家同樣有類似的過程,而且直到現在仍在爭議角力中,遠沒有達到有共識的地步。其中最棘手的是如何處理、面對被列強包括日本佔領時期的歷史。
就以今次「出事」的台灣歷史科綱要及教科書為例,日本甲午戰爭後佔領台灣,帶來了殖民統治但也讓台灣嚐到現代化的「甜頭」,讓它從原來遠在中國邊陲不受天朝重視的落後海島變成相對現代化的地方,並享有比中國內地更完善的基建,更穩定的生活,更多的教育機會。台灣較現代的鐵路系統、道路設施、水利……等就是日本佔領時候建造的。相反,在清朝治下,台灣形同「孤兒」,政治中心根本毫不理會,沒有投入甚麼資源建設海島或改善島民生活。兩相比較下,部份台灣人對日本佔領時期持比較正面甚至欣賞的態度就不足為奇。但從中國正朔的觀點來看,土地割讓予外國肯定是丟臉的事,也是得撥亂反正的事,必須着重說及被佔時期的陰暗面,如何民不聊生,民眾如何盼望「王師」重返及重建秩序。這樣截然不同的觀點如何調和,如何找到更多共同點實在是難事。再加上近年中國崛起,對台灣構成相當政治壓力,情況便更複雜,對台灣歷史找共識變得更困難。
台灣寫歷史變成重大政治問題,其他小龍其實也好不了多少。以南韓為例,二次大戰後日本撤出改由美國代管的年頭已有不少人特別是長期跟日本殖民統治對抗的人感到不是味兒,認為美國非但沒有糾正歷史的錯誤,反而重用那些原來跟日本政府合作,配合它高壓統治的人,委任他們負責地方管治,這種重用Collaborators(同謀者)的做法扼殺了抗爭者的貢獻,變相延續了殖民統治,打擊了自決的力量。到韓戰爆發,北韓軍隊長驅直進,差一點就統一朝鮮半島,只是在美國強烈介入下才功敗垂成,並令朝鮮半島自此長期分裂,成為冷戰最前線,到現在依然是最動盪、最危險的地區。對這些人來說,美國不是解放者,而是令韓國一分為二及深陷於冷戰體系、思維的罪魁禍首。這樣的分歧同樣在折騰着南韓社會,並成為不同政治陣營的重要分界線。

勢再成爭議焦點

新加坡、香港又是另一個故事。這兩個城市都受英國殖民統治多年,但它們的主流民意對這段時期的管治卻是肯定的多,反感的少。在香港甚至出現一種戀殖思潮,對英國管治的肯定比回歸前更厲害。新加坡儘管已獨立五十年,但在它的歷史傳承中,英國管治時期同樣受到肯定,從建築物到地名到博物館資料都保留着大量「英僑風」。
如何寫歷史不純粹是學術問題,跟政治狀況及變動關係非常密切。際此亞太區政治形勢快速變動之際,歷史問題再次成為爭議焦點實在不足為奇,畢竟大家腳下的板塊都在動,站的位置不同了,看法自然不可能不變。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