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的故事

債的故事

欠債還錢,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就算是黑猩猩都懂得投桃報李,有還債的概念,你替我捉蚤,我自然替你搔癢。不過,人類的債比動物複雜得多,欠債未必會還錢,有時債仔無力償還勉強還錢,有時可能適得其反,我說的是希臘。

歐洲自古就你打我、我打你,國與國一時糖黐豆,一時又水溝油,互相競爭同時又要貿易往來。二戰後,歐洲各國個個五勞七傷,要重新振作,就要互相扶持,打破各國自訂的關稅挽救跌落谷底的經濟,所以先後成立了三個獨立運作的共同體玉成其事(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亦由經濟聯盟變成政治聯盟,不過雖說沒有了關稅等貿易障礙,但交易時仍要兌換貨幣,所繳付的手續費亦增加交易成本。1998年,歐洲中央銀行成立,總部設於德國法蘭克福,翌年歐元正式推出,歐洲央行成為歐元區內制定金融及貨幣政策的機關。但其時歐元只為虛擬的交易貨幣,直到2002年,實體的歐元紙幣和硬幣才正式發行。從此歐遊不用再袋住十幾種貨幣。

歐元區並非話入就入,要有健全經濟體系,負債比率符合歐洲央行標準才可以。希臘雖於1981年加入歐洲共同體,但經濟一直未如理想,在歐元推行兩年後(即2001年)才正式加入歐元區。以為是好事,其實未必。起初希臘政府以至國內企業仗着歐元區之名,可以低息向他國銀行借錢,希臘政府可以貸款來增加國內開支,大搞基建和福利政策,而這亦成為政客吸納選票的武器。不過,希臘稅制問題一直導致稅基不穩,政府收支一直難以平衡,只能以借貸度日,甚至以貸款還貸,結果債台高築。

想改善經濟,增強出口可以增加國家收入,但無奈希臘加入歐元區後,已無法透過貨幣貶值來增強競增力,反觀一直是工業大國的德國沒有貨幣升值壓力,可保持出口強勢之餘甚至越來越強,幾乎壟斷歐洲商品出口。

債,終有爆煲一天。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爆發,美國銀行到處討債,最終債主臨門,希臘政府自然是無力償還,陷入破產危機。作為歐洲第一經濟體系的德國知道,若希臘爆煲連鎖效應下會連累整個歐元區,最終燒到自己頭上,於是雖極不情願,但亦為希臘償還了大部份債務,但有條件,就是要希臘勒緊褲頭緊縮開支,分階段還款。但希臘經濟體系極度依賴政府開支,緊縮開支下結果造成失業率上升,連帶稅收進一步減少,最終亦是無力抵債……

所以話,有些債該不該還,真係睇你點睇,筆債到底係邊個造成,真係有排計。

記者:曾冠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