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世18年 車票變電子貨幣

面世18年 車票變電子貨幣

【本報訊】八達通公司開始淘汰第一代八達通卡,象徵推出18年的八達通進入新階段;八達通卡逐漸由當初單純「搭車畀錢」的儲值車票,演變成用途廣泛的電子貨幣,甚至辨識個人身份的證件。
八達通最初由地鐵、九廣鐵路、城巴、九巴及油麻地小輪5家公共交通公司合組「聯俊達有限公司」營運,目的是取代地鐵沿用的磁性車票,主要應用於交通工具付款。但推出後反應熱烈,用途逐漸擴展至零售,2000年獲金管局撤銷非交通業務交易不得超過15%的限制後,由超市、快餐店以至全線政府咪錶泊位都可以八達通付款。現時全港有逾6,000商戶接受八達通付款,每日平均處理逾1.5億元交易額。

成辨識身份工具

八達通滲透率高,亦成為辨識身份的工具,學校可以八達通系統點名;屋苑住客可憑卡開門;警方亦曾多次以八達通交易紀錄追蹤疑犯行蹤破案。
不過,八達通2010年曾爆出醜聞,有市民發現八達通將客戶資料用於直銷,時任行政總裁陳碧鏵聲稱並無出售客戶資料,但被踢爆講大話,最終承認曾出售近200萬客戶資料,獲利4,000多萬元。陳在全城炮轟下引咎辭職,八達通亦承諾不再向第三者提供客戶資料。
■記者林偉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