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上場 《忽周》今謝幕《忽周》CEO:努力轉型未能扭劣勢

新媒體上場 《忽周》今謝幕
《忽周》CEO:努力轉型未能扭劣勢

【傳媒大時代】
【本報訊】紙媒將死,每隔幾年就說一遍,但從沒像剛過去的7月刮起十級寒風。《新報》停刊、《成報》暫停印刷版、《壹週刊》大裁員,就連銷量冠軍《忽然一周》,也由20周年紀念號變為終結號。矢志「死得型」的《忽周》,過去半年,70名員工全民皆網,惜仍無法扭轉大局。剛加入戰團的端傳媒,更謂出版實體周刊只是建立公信力的「過渡產品」。由將死到已死,還有多久?網媒的盈利模式,是否足以生存?本報走訪新舊報人,見證這個無可逆轉的傳媒春秋。
記者:呂麗嬋

金色封面的《忽周》20周年終結號新鮮出爐,行政總裁趙偉堅百般滋味。何柏佳攝

「全港銷量最高 摺書快人一步」,密鑼緊鼓籌備出版創刊20周年紀念號,一夜間變成「終結號」,《忽然一周》合併本行政總裁趙偉堅難掩失落,「你話冇心理準備係呃你,但點諗到執得快過亞視?」《忽周》網站廣告收入,佔整體收入5%,上升速度不足以彌補過去兩年下跌的銷量,「跌書係大勢,發展網絡亦係大勢」。隨着紙媒沒落,有20年歷史的《忽周》今日出版最後一期,後會無期。
全盛期銷量最高達24萬的《忽周》,印刷版的銷量,自2012年底開始以插水速度下跌,「之前都維持到17、8萬銷量,近幾年每年跌幾萬書」。宣佈停刊前兩個月,《忽周》減印至6萬救亡。趙偉堅說:「我哋計過條數,回書約8千至1萬,不如減印,減省啲成本。」

《忽周》終結號封面由不同舊封面砌成「後會有期」四個大字。

「獨家新聞壽命最多5個鐘」

在最後掙扎的彌留時期,《忽周》一邊努力節流,一邊全力催谷手機平台及網站。停刊前,除如常出版印刷版周刊,並要求前線記者每日製作20條新聞放上手機,其中三分之二附動新聞,加上管理社交平台,與網友互動,以70人的採訪部規模,生產力並不低,「舊有一批同事大部份轉晒型,一人身兼多職,個個都識寫VO(旁白)同揀相揀片,掌握咗網媒、紙媒並行嘅模式同技巧,我成日話,摺書肯定唔會開心,但佢哋出到去,一定有競爭力」。
一葉知秋,傳統娛樂雜誌全力轉型,要殺出血路卻不易,「𠵱家就算幾爆嘅獨家新聞,壽命最多5、6個鐘,逼住出書當日,足本喺手機同步上載,冇得留」。面對不願付費但要求高的殘酷市場,趙謂這場生死戰很難打,因為人人手上都無一條必賺方程式。
除了《忽周》,隨《壹週刊》附送的《Next+One》也已於昨日出版最後一期,《壹週刊》總編輯李志豪在編輯室手記中形容:「一生人總有些事是你無論怎努力都是徒勞無功」。
事實上,着力發展動新聞的壹集團,在數碼媒體發展上早着先鞭,但隨着其他紙媒加入競爭,分薄點擊率,面對的是不進則退的局面。根據壹傳媒6月公佈業績,印刷業務包括《蘋果日報》及《壹週刊》的銷量及廣告收入,均以雙位數字全線下跌,跌幅最高更達25.5%,反觀數碼業務收入激增78%。但數碼業務的進步,仍未能彌補傳統業務的倒退,營業額及純利分別下跌9.5%及31.6%至29.6億及1.64億元。

查小欣:港娛樂圈萎縮

「其實《忽周》錄得虧損,都係近月嘅事,我哋唔係冇危機意識,早喺上月初,已計咗盤數出嚟,若減省三成人手,可令盤數變番有錢賺,但運作上肯定好痛苦」。趙偉堅指可惜手起刀未落,已被壯士斷臂。「阻不了歷史巨輪,惟有向前看,我都希望新合併本可以打出血路,搵到一條可行嘅共生(網媒紙媒結合)模式」。
對於《忽周》停刊,創刊總編輯查小欣也感可惜,但承認是大勢所趨,不僅與互聯網發展有關,也跟香港市場萎縮有關,「紙媒生存空間越來越細,日本好多雜誌已經執笠。加上內地市場太大,好多娛樂公司已將總部搬上內地,寧願捧內地新人。喺香港,冇人唱廣東歌,連新人都冇,更遑論出現梅艷芳同哥哥級數嘅天王巨星,本地娛樂雜誌同娛樂圈發展唇齒相依,再過10年,可能連娛樂圈都冇,前景點會唔悲觀?」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