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健籽:好動之城】
葉劉話香港起單車徑過時,北上踩車先係潮流。要成功爭取一條完整的超級單車徑,恐怕等到頸都長,倒不如向世界出發。踏實練體能,儲旅費,攞個悠長假期,遠征冰島踩十多天,由雲南踩廿多日去西藏又得。假期冇咁多,腳痕大熱之選,除了台灣,可學學一班香港女生,一嘗日本和服轆遊初體驗。
【冰島】扮文青80後 白日風雨中趕路
早於麥浚龍念念不忘那位愛哈囉吉蒂的女生,期望團聚於冰島某地方之際,80後建築師阿鋒,上月中已相約三位友人,踩車於冰島某地方,「朋友想去個唔熱的地方踩車,忽發奇想,咪去冰島囉。」曾轆遊日本京都及沖繩的他,和友人平日埋首工作,兩、三個月才從百忙中練一次車,但為了這次旅程,兩個月前加操,用不能轉波的fixed gear單車環港島四十多公里,放假就往西貢單車露營及宿營。
風大似八號波 吹到車都歪
他和朋友阿豆一身斯文書卷氣,彭于晏的「破風」look顯然唔係佢哋杯茶。「踩車唔型,踩嚟做乜?」是阿鋒的格言,而四架旅程中的單車都屬於他,全部不是常見於競賽所見的公路單車,而是阿鋒喜愛的復古公路單車,別看它用鋼製造重甸甸,變速波段比一般公路單車少,上落斜理論上「冇咁爽」,阿鋒和阿豆偏愛它厚重裏有瀟灑。
坐30小時飛機輾轉到達冰島,四人滿懷希望從Höfn出發,型之歷險正式開始。雖則冰島正值夏天,但最熱只有約攝氏十多度,一整天下大雨,已淋熄阿豆的一團火,「有防水衫都冇用,身都濕咗,夜晚好凍,好崩潰,成日都想放棄。」在荒野公路逆風踩極唔快,問題不算大,別忘記他們每人載着行李,阿豆皺眉道:「啲風猛烈得像八號風球,成架車由路邊吹咗去路中心。」最誇張是有次旅行車經過時,「風會扯咗我埋架旅遊車,心都離一離。」要控制不翻車,只可以傾側身體,以心中暖流,和風對抗。阿豆後來明白男人大丈夫,既然計劃好,就要和隊友撐到最後,結果順利踩足14天,還玩了兩天才坐飛機回香港。冰島之旅可瀏覽: https://rideouthk.wordpress.com/
【西藏】千里壯遊 征服八座雪山
「踩去西藏,係單車友既夢想。」47歲的黃志濠(Lobo)豪言壯語,去年四月底和朋友用26天,完成2,505公里的創舉,出發前一年已參考其他車友的網誌計劃路線,還十分勤奮練習,負重從荃灣踩上香港最高的957米大帽山,「上一座雪山,踩十個八個鐘,斜度差不多。」
諗過放棄 落斜轉彎最危險
從雲南昆明至西藏,翻越八座雪山,差不多每座都超過海拔4,000米,陪伴Lobo的「座駕」,竟不是過萬元的超輕鋁公路車,「太貴損耗仲快,未必有咁嘅需要。」預備好「良駒」,一切準備就緒,理應無風無阻撐過去,山𥧌不變,變的卻是他的心境,「上頭一兩座雪山,成日問自己,點解要咁辛苦嚟?明明出發前已知道。」後來多得隊友和內地單車友鼓勵,重新振作繼續上路。
不經不覺,越過高山低谷,Lobo覺得落斜轉彎最危險,他有次在草地公路上差點跣倒。他提醒,由於很多公路沒有欄杆,萬一收掣不及,有機會跌落出懸崖,曾有內地車友因此身亡。在這次旅程,曾有隊友水土不服及出現高山反應,幸好最後化險為夷,大家一起平安回港。很多人怕危險,怕未知之數,但勇敢踏出第一步,才知自己能否做到。
【日本】和服少女團 fixed gear闖京都
象徵禮儀、穿着過程繁複的和服,配搭外形簡約的fixed gear單車,產生微妙的化學作用,令一班香港女生躍躍欲試。「踩fixed gear單車身體微向前傾,穿和服紮腰,天氣又熱,很辛苦但很好玩。」Hong Kong Fixed Gear Girl成員之一Mag嘴角上揚,看來十分回味本年五月這個有趣的體驗,不過她和幾位女生朋友,從大阪踩往京都的三小時旅程,就是穿便服完成,她認為日本馬路路面較平滑,「香港馬路不太平坦,坑位較多。」她但願有天,單車文化越來越普及,大家能騎單車隨心所欲地飛馳。
運送篇
•
單車上飛機當寄艙行李,需用單車袋或紙皮箱裝好。各航空公司收費不同,Mag的日本之旅,航空公司只把單車當作一般寄艙行李,加上袋中其他個人用品,不超過20公斤就不另收費。
•阿鋒帶單車去冰島,航空公司來回共多收了1,500元作託運費。另外,當他抵達冰島後,如果他存放紙箱於機場,待回程才使用,便要額外每天繳付約51元,為了沒那麼肉赤,他把四個紙箱綁在一起,當一件行李計算。
•至於北上踩車,Lobo去年還可帶單車上高鐵免費寄存,但今年開始,單車禁止坐高鐵,到內地踩單車便需人車分隔運送,可先預訂車輛把單車運送至指定火車站,自行坐高鐵。如果像他要由雲南開始踩單車,他建議坐飛機較方便。
裝備篇
•
要踩得快,輕裝上陣最恰當。裝備不會背在身上,通常都放於馬鞍袋,於單車舖或上網便可購買,如需防水便要買保護套。替換衣服越少越好,Lobo只帶了兩件長袖快乾上衣替換,停下時靠羽絨背心禦寒。
•沿路可能一片荒蕪,遑論找尋單車舖,因此修車之術需自行煉成,配件及工具亦要事先於香港購買。爆內胎比較常見,最嚴重的情況是Lobo的隊友斷了軨支,影響車輪的順暢度,他馬上用工具為隊友更換。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梁慧琳
攝影:楊錦文、鄧鴻欣
編輯:謝慧珊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