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健籽】追鉛尋味 羅馬就是這樣中毒的

【科健籽】追鉛尋味 羅馬就是這樣中毒的

【科健籽:趣味科普】
近日鉛水恐慌,香港人聞鉛喪膽。忽然想起了一個歷史懸案,就是究竟古羅馬帝國之滅亡,跟吃鉛有沒有關係?本來在日常飲食中,我們都會從蔬果吸收到極微量的鉛,不足為患。比起當年天天喝鉛水甚至飲食無「鉛」不歡的古羅馬人來說,今天我們科學昌明,知道鉛毒之害,可說幸運多了。

古羅馬帝國以降,歐洲人由於不知吃鉛之禍,中毒而死不計其數。古羅馬人飲食器皿、輸水道的水管更是以鉛製成,所以他們喝的是鉛水無異,多年來歷史學家都爭論不休,更慨嘆羅馬帝國的沒落,多少跟喝鉛水而影響生育有關。

參考資料:“Childhood Lead Poisoning: The Torturous Path from Science to Policy.” J Clin Invest. 2006 Apr;116(4):853-7.

鉛是這樣甜 浸酒良伴

鉛和水管密不可分,鉛的拉丁語“Plumbum”正正就是「鉛管」的意思。後來水管工人的英語“Plumber”亦由此而來。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鉛的符號Pb,亦是拉丁語的縮寫。從古羅馬人骸骨中推算,他們的血鉛含量平均比現今世衞的安全標準超出三倍,不過科學家又進一步發現,羅馬人中鉛毒風險高,鉛水未必是主要兇手,而是他們喜歡吃「代糖」。
他們喜歡用鉛製器皿煮糖漿,並放進食物中增加甜味,不過他們的糖漿不是我們認識的蔗糖,而是鉛。很不幸地,跟其他有毒物質相比,鉛是帶甜味的。羅馬人把葡萄汁放進鉛製器皿中煮,經過化學作用會產生了重金屬乙酸鉛,後來歐洲人更索性在酒裏放鉛加甜,並延長它的保質期。到了十八世紀,英國跟葡萄牙通商,貴族均喜歡喝含鉛的砵酒,當中少不了鉛毒,因而患上痛風的情況相當普遍。到了十九世紀,甚至勞工階層也遭殃,鉛礦工人由於經常接觸到鉛而中毒,情況更為嚴重,導致很多人不育和早死等。由於他們的血含鉛量高,跟口腔細菌釋出的硫化物產生化學作用,在牙肉形成黑線,成為中毒的症狀。鉛自古應用廣泛,防不勝防,我們咬筆時(當然不是鉛筆的「鉛」),也許會咬到筆上含有鉛的顏料,而攝入體內。

鉛來好好用 電池再生

自古以來,鉛最早用於顏料,埃及人六千年前就用來製作化妝品。此外,由於碳酸鈉鉛能令油畫的對比更強,故也甚受畫家歡迎,包括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鉛在現代的生活應用更普遍,九成都用作汽車充電的鉛電池,鉛電池隔除塑膠等雜質後可以回廠溶掉,循環再用,因此相對地環保,在歐美的循環再用率達到99%,是眾金屬中最高的。不過含鉛汽油的發明,卻又再一次令鉛毒肆虐。通用汽車工程師和化學家托馬斯米基利(Thomas Midgley)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發明了四乙基鉛,加進汽油後可提升效率。車廠和油公司因此成為大贏家,米基利為了釋除中鉛毒的疑慮,還在記者會上吸入有鉛汽油的氣體,後來卻因為中毒而要送院治理。多年後我們才證實,含鉛汽油既危害健康又污染環境,應予以取締,1985年美國環保署估計,每年中鉛毒致心臟病發死的人達五千之多。到1996年,美國才全面禁止汽車使用含鉛汽油,美國人血含鉛量平均下降75%,現在除了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北韓、緬甸和也門等國,其他國家大都取締了無鉛汽油,世界又除一大害了。

參考資料:
“Lead in ancient Rome's city waters.”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4 May 6;111(18):6594-9.
Emsley, John.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記者:陳以恒
編輯:陳漢榮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