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為辦公室添置雪櫃,不經意地走到一家已結業的家具電器連鎖店。付款時,我實際上只花了九百,但收據寫的銀碼是二千,也沒有提到折扣。也就是說,在會計上,我付了二千元,得到了一台雪櫃,而連鎖店收了二千。我也有朋友在同一間連鎖店遇到類似的經歷,他只是說了一句:「洗黑錢啩。」
香港稅率不高,就當這家家具電器連鎖店如實報稅,只要最終可以達到某種目的,那多付稅,就當是一種代價。究竟最終要達到的是甚麼目的呢?我不知道。不過,在股票市場上,見過不少公司為了得上市,刻意將營業額增長放大。上市後,不可以繼續明益街坊做大營業額。所以,新上市的公司營業額大幅收縮,轉盈為虧,已是見怪不怪。
說到底,要是明明賺錢的生意,為何要上市讓大家分成?假如有資金需求,銀行樂意協助。可以大膽說一句,當一間本來務實的公司,想到要從股市中取利,就是它走向腐敗之路。要知道,股場上盡是貪心的人,而貪心的人最容易受騙。請緊記,在股市中真正賺最多錢的人,不是買買賣賣的那一批,而是一票過,將一個概念賣出去,換一大筆錢回來的那些人。
上市有甚麼好?要是蝕錢,由一眾股民分攤。要是賺錢,大股東兼管理層先袋袋平安;假如上市公司是零售業,有時候大股東又是舖位的業主,大條道理可以加租;租務的關連人士交易,其實正常不過。要是再「貼市」一點,最乾淨利落的手法,就是將殼賣出去;殼股有價有市,這一點,不用我多解釋吧。
順帶一提,記得有一次跟一位大老闆閒聊生意經,他說:「純粹生意差,點都會掙扎吓,先至會執笠。」所以,任何忽然全線結業的公司,通常都不會是因為生意環境變差;正常生意人遇到逆境,會先想開源節流,真的無路可走,才會走上清盤之路。
忽然全線結業,唯一解釋是這盤生意由始至終都是在燒錢;當肯定沒有希望可以上市搵街外錢,那就是夢幻泡影之時。據聞,DSC德爾斯去年曾經與投行洽談上市,但最終告吹,而原因不明。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