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電郵甚至Line的騙案,甚至任何一個騙局,騙徒最大成本,就是構思故事的時間和心思。不過,互聯網將資訊傳播的成本降低到接近零,騙徒的知識產權,也像其他的知識產物一樣,被不斷的翻版再翻版。
騙局每次被翻版,總會多了一些新元素。這種病毒式的騙局傳播和演變,其實本身是一個很有趣的課題。要知道,病毒要是殺傷力太大,將宿主都殺清光,結果病毒也失去了傳播的渠道。所以,能夠不斷散播又不斷流傳的病毒,通常都是相對溫和的,例如普通的感冒。騙案也是一樣;要是一次過將苦主的身家性命都謀去的騙案,通常都很快會曝光通天,騙徒要再找下一個苦主也更加艱難。假如每次被騙的人,只是無關痛癢的一百幾十,苦主被騙後,也未必會大張鑼鼓,騙徒也可以繼續去作案。
騙局能否一直營運下去,另一個因素就是「潛伏期」。病毒的潛伏期越長,「中招」的人也越多。騙局要是有一段醞釀期,然後才「一次過大規模爆發」,苦主的數目也會更多。遠的不說,馬多夫案就是最佳例子。若非一場金融海嘯引發贖回潮,那場騙局影響的人數可能會更加多。
說到底,一切都是成本效益的計算。事實上,由於各種copycat的騙局二次創作,令市民普遍抵抗力不斷提升。事實上,另一個令到騙徒成本大增的原因,是越來越多市民開始會拿電話和Line騙徒來開玩笑。雖然說浪費他們的時間也等於浪費自己的時間,可是當越來越多人會反過來作弄騙徒,騙徒也會學識在甚麼時候放棄,轉移目標,甚至發展下去,只要收到這些電話和Line訊息的人,稍為示意,騙徒也會「自動過主」;在經濟學上,這個現象叫做Signaling。
社會上最易被騙的,永遠是對資訊掌握最少的人。最近電話騙案有上升的趨勢,我不知道是否因為騙徒發覺到,仍然會接聽陌生人電話的,尤其是長者,都是屬於這類人。或者電訊商可以考慮推出增值服務,讓消費者選擇只接收White-list的來電?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