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式邏輯難解鉛水危機(中大教育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李子樂) - 李子樂

官式邏輯難解鉛水危機
(中大教育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李子樂) - 李子樂

鉛水風波至今,問題樓宇越揭越多,不少聲音要求當局徹查事件、追究責任,同時亦須對現行的監管制度進行檢討。檢討工作上(若有的話),其實有一點關乎到官民之間的溝通當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普羅大眾處理鉛水問題之類的食安問題或其他醫療衞生危機,自有一套的邏輯思維和行為反應。
先撇開甚麼陰謀論,這次風波中政府當局與市民的溝通和協調上總是處處「有阻滯」,尤其是鉛水風波發生初期,官方的回應、居民大會、醫生言論等,不但沒有撫平市民擔憂,而且加劇了官民矛盾及爭拗。
報道中可見,不少市民對食水問題憂心忡忡,在防毒或排毒上各師各法以自救。例如有媽媽表示,把食水多煮幾次,方安心讓家中幼兒飲用或洗澡。也有不少市民非常不安,自稱家中成人或小孩過去常肚痛、肚屙、感冒等等。甚至有網民揚言已對政府驗水的真確性完全失去信心,呼籲甚麼全民自發驗水云云。

需理解市民所想

官方總不能簡單視市民各種諸如此類的反應為無知、反應過敏,便完全置之不理。因為無論你喜歡與否也好,你也得明白這些就是市民對醫療衞生問題上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市民的看法、行為、反應,哪怕是「虛」如情感反應,也是組成現實的重要部份。
需知道,普通市民面對健康或疾病問題,通常運用各種知識和智慧,有來自一己經驗,也有來自一些民間口耳相傳的保健方法或專業醫護人員的資訊等等,結合起來便形成坊間各種各樣規則和意義系統去為對生活作息何謂「健康正常」,提供合理解釋。人們對醫療衞生的反應行為亦會基於他們有關健康的文化價值觀和信念,譬如不少長者傾向不信任年紀較輕的醫護人員。
我們回想一下,當患病時,可能也常遇到既複雜又反覆的思考抉擇過程:有了症狀初期往往經歷自我觀察、磋商的階段,然後若沒有大問題、沒有惡化,人就選擇慢慢適應它。若問題難以忍受而必須處理,則一是先自行找處方服藥治療,一是請教身邊家人、親友,以獲得許多有「說服力」的治病資訊和意見,即所謂「外行轉介系統」(lay-referral system)。例如誰的朋友常頭痛,改了天天喝檸檬水就沒事了;某親友的孩子每次發燒感冒也去看某某醫生,那醫生十分可靠云云。之所以有「說服力」,是因為一般是建基於生活圈子內外活生生的人與故事的「實證」。
明白了這點簡單道理的話,便不難理解有些居民對鉛水問題的行為反應,正與醫療制度上專業、科學的思維模式形成對比,完全是一種「門外漢」的危機處理對策,即所謂的「外行流行病學」(lay epidemiology):一般市民是通過觀察及社交網絡、街坊鄰舍、電視、報章、互聯網等所得的資料,而對健康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及「解難釋疑」。
面對一般市民的反應,當局不能只懂硬性堅持所謂的專業醫學科學觀。專業醫學科學觀必須堅持,但同時當局起碼要嘗試避免誤解及正視受影響市民切身感受、基於某程度上合理的知識及經驗,從而着手處理如何讓他們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如何讓他們更大程度上參與討論。近年政府常說社會要凝聚共識,我認為關鍵在於懂得拿揑不同「邏輯思維」。官民以各自「邏輯思維」自說自話,只會繼續導致市民更多不滿和誤解。
公眾恐懼往往是由大量不確定性、懷疑的集體情緒而來,你單靠呼籲一下叫市民毋須恐慌,市民是不會因此恐慌不再。對大部份市民來說,含鉛量較世衞標準高出多少百分比、甚麼機率等等專業用詞,都是難以聽進耳裏。說到底,他們最關注的總是鉛水風險問題對自身有沒有影響、有甚麼影響。而且公眾從來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和政策服務的,他們還會主動註釋危機問題、參與危機處理。當公眾質疑或未能依循官方的公共衞生信息及指示時,任何應對措施的實施只會障礙重重。

李子樂
中大教育學院博士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