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廣告界朋友見面,提到現在好多品牌透過社交網絡,以最低成本為品牌「build好感」,今年初麒麟啤與早前Snickers大玩政界人物抵死語錄就是例子。
想深一層,不只產品利用社交網絡build好感,政界人物都做同樣事情,最近做得最出色的應該是田北俊。政改投票蝦碌,他隨即在facebook上載一隻豬取笑建制派議員,之後《100毛》話請佢,佢問人工係咪高過劉(江)華?他的確不停抽水,但抽得過癮,亦講中唔少人心聲,在大眾心目中,忽然好感大增。
至於財經圈,一時想不起成功例子,反面教材倒有一個,就是近月經常見報的一間本地航空公司。先不理負面報道,單是在facebook,隨時讀到員工對公司的不滿心聲,當然,這個世界好少見員工日日讚老闆英明,但當日日都有員工在facebook呻,加上這間公司早前擬削薪津而爆出工業行動,管理層要讓步收場,如此日積月累,這間公司想攞最佳僱主獎,應該是十級難度。
還有一點,高c9早前去歐洲一趟,身邊所有朋友都不建議我坐這間航空公司,坐另一間同樣有直航的歐洲航空公司,或者坐中東航空公司轉機都好,這反映甚麼?你懂的。
今時今日,廣告、傳媒、電視行業都因為智能手機的出現,而要諗計轉型、求存,各大品牌都在探索網絡的宣傳功能,航空公司斷不能彈老調,好似以前搵幾位靚女空姐行來行去拍宣傳片,就以為可以build好感。
與其花錢推廣,最直接不如將資源投放在前線員工身上,善待他們,因他們才是為公司提供優質服務,而且最受乘客氣的一群。想人鍾意你,一切都是將心比己。
高C9